首页>检索页>当前

打造有内涵有格局有高度的思政课堂——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再行动

发布时间:2019-11-06 作者:张向阳 来源:中国教育报

今年9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于引导全体人民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小学阶段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发挥着关键作用,爱国主义教育在新时代要有新思考、新建构、新作为,要在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内容、方法上进行创新,形成有内涵、有格局、有高度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学校行动策略。

路径创新:走向综合育人现场

加强资源整合,从德育课程走向课程德育。传统的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在整合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上好班会、队会、道德与法治课,追求在各学科中实现有效的德育渗透。但根据新时代对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特别新时代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要求,仅仅靠“德育渗透”与“德育课程”也许是不够的,还需要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要求出发,从“德育课程”走向“课程德育”。

课程德育,就是要更加充分地发挥德育在儿童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关键性作用,使课程德育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引领性力量,形成德育在学校发展中的核心影响力。学校的每一门课程,都要牢固确立并认真落实思政课是儿童成长的关键课程的思想,以“课程德育”作为学校文化发展、课程建设、教师发展的核心要素,从而进一步革新校长、教师的办学观、教育观。

加强阵地建设,从简单场景走向文化熏陶。传统的小学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建设一直非常重视阵地建设:教室有少先队小阵地,校园有宣传小阵地,社区有活动小阵地,在实践活动中,努力实现环境育人目标。

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建设中,要充分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氛围,建设校园内爱国主义文化景观、爱国主义教育场馆,建设一批爱国主义教育文化符号,形成浓厚的爱国主义文化氛围,使学生在真实、自然、亲近的环境与场域中,通过“在场学习”,自然生成爱国主义精神。

加强学科建设,从必修课程走向综合课程。加强学科建设,学校一方面需要在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新生长点,另一方面要放大语文学科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描绘语文学科爱国主义教育“地图”,让爱国主义教育在国家课程的实施中,实现优化与综合。

内容创新:扎根优秀传统文化

在新时代小学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学校要更加注重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在中国神话中发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出发,让家国情怀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育人起点;在中华美德传授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照亮童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革命文化进校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校园”等方面作出积极探索。

    突出民族精神培育。如引导学生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伟大建设成就中,感受“伟大创造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要通过系列的德育课程,引导学生在新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奋斗历程中,感受“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体现在“团结一心、同舟共济”之中,体现在56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相融的中华文明中;“伟大梦想精神”见诸于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中,是一代代中国人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精神萌芽。这些都应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注重家国情怀生长。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密码,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要进行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在家国情怀生长上做好教育文章。要让学生感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在“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文化影响下,生“大爱”、成“大德”、树“大情怀”。

体现中华美德传授。传授中华美德,是基于儿童的成长特点进行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学校要发挥学校教育、国家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建设家校合作平台,宣传优良家风;广大教师要“重言教,更重身教”来传授中华美德,以崇高的师德影响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实现中华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是中小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要向青少年讲清道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独特价值,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方法创新:更具趣味性和实用性

建设高质量的空中思政课。所谓空中思政课,是融媒思政的重要组织形式。如,可以延请高校学者、思政名师、学校校长、英雄模范、行业标兵来主讲“让学生爱看的空中思政课”,通过好看、有趣、实用的空中思政课堂,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开发高水平的生活实践课。生活实践课,是新时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创新再造,可以让学生在爱国主义主题相关的社会实践中,培养实践精神,生成爱国主义情感。

创新有内涵的道德启蒙课。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安徽调研时说:“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的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从辩证角度看,道德启蒙与知识灌输,两者不可偏废。要创新有内涵的道德启蒙课,更要向学生生动讲述社会主义伟大建设成就。该讲的革命文化要旗帜鲜明地讲,这涉及课程育人的根本性问题,决定了对“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问题的回答,更是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行动自觉。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澄学校副校长、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指导中心兼职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19年11月06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