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尊重儿童是园所环境的核心

发布时间:2019-11-10 作者:吴丽珍 来源:中国教育报

片段一:

春天到了,我们带幼儿到户外寻找春天,进行了这样的谈话。

教师:“孩子们,春天来了,你们在幼儿园发现了什么?”

幼儿:“躺在春天的绿草上感觉刺刺的,躺在冬天的黄草上不刺。”

幼儿:“小水池里除了有小金鱼,还多了许多小蝌蚪。”

一说到“蝌蚪”的话题,孩子们顿时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他们对蝌蚪持续观察、互相讨论的时间超过了30分钟。在回班级后的谈话中,幼儿又提出了十几个关于蝌蚪的问题,部分幼儿还萌生了想捞些蝌蚪带回班级养的想法,

“那我们用什么捞蝌蚪呢?怎样才能捞到呢?”教师问。

在教师引导下,幼儿收集了许多工具,有大小不同的漏勺、汤勺、小桶、矿泉水瓶、塑料袋等,迫不及待来到小水池边……教师关注到部分幼儿没捞到蝌蚪,只羡慕地看着同伴。之后,教师把大家召集起来,讨论分享“捞蝌蚪”的经验。

小蝌蚪已经在班级生活了三天,幼儿每天都主动去照料和关心它们。

一天早上,丁丁急急忙忙地拉我去班级,原来玻璃缸里的小蝌蚪已死了一半。“小蝌蚪怎么会死呢?”我们围绕蝌蚪的死因该做些什么等问题展开讨论:

“蝌蚪喜欢的家不是玻璃缸,而是更大、更自由的地方。”

“对,小水池里有蝌蚪的妈妈,还有很多同伴,小蝌蚪不会孤独。”

……

通过讨论,幼儿决定将死去的蝌蚪埋在小菜园里,把剩下的蝌蚪重新送回小水池,还表示以后保证小水池清洁,让小蝌蚪的“家”变得更舒适。

片段二:

在大家都兴奋地围着蝌蚪的时候,朝烨神秘地跑过来说:“老师,我发现幼儿园有各种各样的草,可能有几百种。”我故作吃惊地回应:“有这么多啊,我们都没发现呢。在哪儿呢?”“操场上、篱笆下、墙角、山坡上、滑梯下面都有,很多很多。”

接下来的户外活动中,朝烨总爱拉着老师去看他发现的草,并要求老师帮他拍下来。老师在主题墙预留了一块地方,让他自由粘贴打印的照片。一个幼儿问:“你知道它们是什么草吗?”朝烨愣了:“我也不知道,不过我可以问老师。”老师发现自己也不认识,就鼓励他回去寻求家长帮助。

晚上,朝烨妈妈打来电话。老师在说明缘由后,建议家长可以利用来园接送的时间,支持和协助朝烨进一步观察幼儿园的“几百种”草。

老师还利用下午广播站的自由播报时间,让朝烨分享他的探究与发现。

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尊重儿童是最核心的理念。上述两个片段虽简单,却集中体现了“尊重”的园所环境所具备的特征。

尊重儿童的幼儿园环境,首先要支持儿童获得存在感和掌控感。成人不是决断的主体,儿童才是审视的主角。就像上述案例中,活动主题是“感受与寻找春天”,原本教师是引导儿童关注红花绿草,但在发现儿童的兴趣聚焦在蝌蚪上时,马上就切换到儿童视角,追随儿童的兴趣和需求,为儿童的探究发挥”鹰架“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提炼出幼儿探究学习的一般路径:感知注意—调查研究—质疑试误—验证反思—重构应用。同时,我们结合对支持性学习环境内涵的理解,梳理出主题产生、发展及高潮三阶段中环境创设的三个关键点,即“引发学习—维持兴趣—促进深入”,同时提出融合了材料、安全感、经验整合、认知冲突及人际互动等核心要素的环境支持策略。

尊重儿童的幼儿园环境,要真正能支持儿童的自主探索和学习兴趣。户外尽量以儿童打理的菜园代替精心养护的花圃,以儿童自由挥洒的涂鸦墙代替花哨的墙饰,以土坡、泥塘、沙池代替高度结构化的户外玩具。室内也要有金鱼、蚕、蝌蚪、石头、树枝、贝壳、果实、纸箱等自然材料。环境高结构化,必然局限儿童的探索,降低他们的探索热情。但现在仍然有不少幼儿园的室内环境布置、户外绿植存在观赏化倾向,班级儿童不仅不能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甚至被禁止触碰。这样的环境中,绿植只是“无用”的背景,难以成为儿童丰富物种认知、开展生命教育、生成课程资源的对象。

尊重儿童的幼儿园环境,要保持环境的未完成性。儿童不应该只是幼儿园环境的适应者,而应该得到更多机会,成为设计者、改造者。教室里最好的装饰,就是幼儿的作品,而不要把环创变成教师的手工竞赛。儿童可能缺乏整体规划的能力,但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处处留白的环境。就像一个个未完成的故事,时时刺激并吸引儿童参与其中,延展新的情节。

就像案例中班级的玻璃缸、主题墙,都是发挥这样作用的留白。一旦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得到启动,便会在课程主题下催生出更多支线。就像案例中的蝌蚪,本来是儿童对春天的观察,但在喂养过程中出现蝌蚪死亡的“关键事件”时,生命教育的微型主题,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而这样的幼儿园环境便会成为课程创生的重要来源。

尊重儿童的个性,切忌用集体的力量,迫使有个性化需要的儿童顺从集体的需要。如片段二中,那个发现“几百种草”的孩子。当个别幼儿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探究兴趣,并主动将自己的关注点或发现告诉教师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关注与回应,并在环境中增加多重信息,以满足幼儿个性化发展需求。

环境创设固然是一所幼儿园的“面子”,但更重要的是“里子”,即尊重幼儿发展的教育意识。蒙台梭利在讨论儿童的认知发展时说:“儿童的大脑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所有的营养,这是我们必须学习的第一课。他们大脑的发展,依赖于他们从外界环境吸收了什么养料。”因此,我们应该在具体教育实践中,真正创设最适宜儿童成长、激发儿童主动探索欲望、使其获得自主学习与发展能力的环境,让他们能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头脑想,用双手做,将尊重儿童的课程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中国教育报》2019年11月10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