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移开大山般的偏见

发布时间:2019-11-17 作者:梅舒红 刘亚诚 张永英 来源:中国教育报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以来,大受好评。故事始于一颗混元珠,元始天尊将其提炼成灵珠和魔丸,但被申公豹调包。本应是灵珠转世的哪吒成了混世魔王,而灵珠则投胎成了龙太子敖丙。魔丸转世的小哪吒一出生就不受人待见,他努力想要化解百姓对他的偏见,可换来的仍是他们的避之唯恐不及。哪吒不禁怒吼:“他们把我当妖怪,我就当妖怪给他们看!”幸得哪吒有对其关爱有加又引导有方的父母。父亲李靖更是一次次告诉他:“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算。”哪吒才正视了自己的心魔,力挽狂澜拯救了整个陈塘关。影片中,有一个主题贯穿始终,就是“偏见”。正如影片人物申公豹所说:“人心中的偏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与其说是“魔丸”让哪吒成了魔,不如说是人们的偏见令他成魔。

电影讲的道理完全可以运用到幼儿教育中。幼儿生来是什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成人不能被偏见左右,让幼儿成为“偏见”中的人。

对幼儿的偏见无处不在

偏见指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态度,是人们脱离客观事实建立起来的对人和事物的消极认识与态度。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对幼儿的偏见总以各种难以察觉的方式悄悄侵蚀着他们幼小的心灵。

偏见一:观念替代——“你一张嘴,我就知道你要说什么”。幼儿拿起水壶想要帮妈妈浇花,便被认为要“搞破坏”;幼儿抱住爸爸的腿,被呵斥为“不懂事”;幼儿被迫去并不感兴趣的兴趣班,缺乏积极性,便被责骂“不好好学习”……生活中,诸如此类事情数不胜数。一方面,这体现了父母对幼儿的了解,但另一方面,这也是父母对幼儿的偏见。父母确实用心良苦,但若总以自己的观念代替幼儿的想法,往往容易误解幼儿。

偏见二:贴标签——“你就是什么都做不好”。许多父母可能同样要面对像哪吒这样的“小魔童”:他们似乎顽劣不堪,所到之处一片狼藉。时间久了,父母表情逐渐失控、耐心消磨殆尽,以致后来无论他们做什么,父母都会做出判断:“他就是不听话”“改不了的”……这样的偏见无异于给幼儿贴上了标签,幼儿无论怎样努力也撕不掉,索性自暴自弃。

偏见三:缺乏信任——“你太小了”。在多数人眼里,幼儿无论在身体还是心灵上都是弱小、无能的。在这样的偏见下,成人无形中剥夺了幼儿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机会:不让幼儿自己吃饭、穿衣,不放心幼儿在集体中生活,不相信幼儿能自己完成任务……父母越是大包大揽,幼儿越是惯性依赖,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处于偏见中的父母,总以“有色眼镜”看待自己的孩子,于是绞尽脑汁想要“纠错”,却总是不得要领,越来越筋疲力尽。而在偏见中长大的幼儿,自尊和自信不断被挫伤,逐渐习惯自我贬低、自我否认,要么以暴制暴抵抗偏见,要么意志消沉自暴自弃。

偏见能被消除吗?当然是可以的。成人能做的就是不要一开始就判定幼儿的行为是“恶”的,而抹杀了他向善的可能。事实上,成人一些很小的行为,便可以撬动大山般的偏见。

中止单方面判断

当你看到孩子正站在椅子上踮起脚尖,拿着剪刀去剪高高的盆栽叶子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大多家长会下意识地想:“天呐!他又准备捣什么乱呢?”紧接着就是大声呵斥并上前制止:“你又在干什么呢?赶紧下来!”但幼儿可能只是好奇盆栽顶端的叶子长什么样,或是在玩“园丁修剪树叶”的假装游戏。而家长先入为主的想法,不仅打压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让父母失去了走进幼儿内心的机会。

因此,消除偏见首先就要中止单方面判断,放下先入为主的想法,避免用成人视角揣测幼儿行为。

学会共情与接纳

中止单方面判断后,还要经常细心观察幼儿,并与幼儿共情。杜威提出,成年人只有通过对儿童的兴趣不断予以同情的观察,进入儿童的生活,才能知道他要做什么。共情观察,是进入幼儿内心世界、读懂幼儿的钥匙。这里的共情观察是指父母应站在幼儿的立场去看他在做什么,他正在对什么产生兴趣,并在情感上接纳幼儿,让幼儿感受到被理解、被关注。

那具体应怎么做呢?

首先,要用观察幼儿代替判断幼儿。不是你觉得他在做什么,而要看一看问一问“他在做什么”。其次,学着接纳幼儿的情感。对于幼儿流露的消极情绪,不要急于询问、否定和压制。一个拥抱、微笑,一句“没关系”“我想你现在一定很难过”,就能让幼儿体会到理解、体谅,这样幼儿才愿意袒露心声。再其次,试图站在幼儿的视角,思考其行为背后的原因。下一次,再看见幼儿“捣乱”时,不妨克制住心头的怒火和脑海中的猜测,思考一下“孩子,你正在遭遇什么呢”而非脱口而出:“你又在干什么呢!”这看似只是一句话的改变,却意味着我们正在悬置偏见,开始了解幼儿在做什么、想什么。

变“揭短”为“取长”

当家长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偏见,并试图悬置偏见时,就向幼儿又走近了一步。带有偏见的父母往往关注幼儿的消极行为,而忽视幼儿的闪光点。当幼儿不小心做“错事”时,家长常说“你看看你,啥都做不好”。这一句想当然的“口头禅”,可能就抵消了幼儿全部的闪光点。

悬置偏见需要家长转换视角,从“揭短”到“取长”。家长应基于发现幼儿长处的视角,尝试用“我注意到”等语句将积极行为反馈给幼儿,如“打翻水杯没有关系,我注意到你在想办法解决问题,你拿抹布将水擦干净了”。“取长”视角不仅可以让家长增强自身的教育能力,还可以让幼儿建构积极的自我认知。

悬置偏见还需要家长开启开放式对话,但这种对话绝不是“你是不是在做什么”,而是“你在做什么”“发生了什么”“如果……会怎么样”。后者比前者更开放,幼儿可以表达更多的想法。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中国教育报》2019年11月17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