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铺设青年教师九年一贯成长路

发布时间:2019-11-27 作者:李元辉 李亭亭 胡莹 来源:中国教育报

青年教师的成长关系到一所学校的未来。能否构建起适合青年教师发展的通道和符合他们需求的培训课程体系,决定着青年教师成长的速度与质量。成都高新滨河学校(以下简称滨河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学校里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全校教师的59.18%,其中新进和临聘教师占23.5%。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成为学校的首要任务。

滨河学校针对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发展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学校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青年教师不知道如何进行职业规划,在教学能力、专业素养的提升上需要培养与指导;学校需要对青年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智慧加强培育。在青年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上,需要对其教学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等进行培训。课题组在以上调查基础上,规划了青年教师的培训课程,改革了培训方式。

    集体教研——

    提高青年教师专业能力

学校构建青年教师学习研究共同体,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以老带新,让青年教师在集体教研的机制和氛围中成长。

备课是青年教师的基本功,是他们走上讲台要过的第一关。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新老教师人人上场,说教材、说学生、说学法、说教法。大家集思广益,帮助青年教师提高钻研教材、独立备课和有效组织教学的能力。

学校从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创新意识等不同维度考虑,进行智慧优化组合,组成集体备课小组。选定教材后,组长带头说课,大家集体讨论,共同修改,优化组合汇总成一份教案,选派一名基本功扎实的青年教师,让他选择最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教法,分课时在指定的班级上课,完成教学的全过程。另一种方式是,选定班组后,按课时划分教学内容,分散重点、难点,落实任务,由组长指定几名年青教师各自分课时备课,并选定原来的班级上课,优化组合,共同完成教学全过程。

学校会组织听评课。评课时,邀请三年级以上的学生代表参加,听他们对不同教师、不同教法的感受。学校对多位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综合比较评价,看哪种教法最受欢迎,哪种学法最符合学生实际。

对教法和学法指导上有创新的青年教师,教科室或教研组及时引导总结,组织教学示范并给予评价。评价中,着重看青年教师教学方法与设计要求是否相符,青年教师抓关键问题,扩展延伸的每一知识点、每一细节是否科学合理;看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是否得到体现,学生是否参与教学全过程,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思维训练是否体现出来。参与听课的青年教师要进行自我总结,撰写收获或建议。通过这样的集体备课、集体课堂“会诊”、集体打磨改进,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得到快速提高。

    内引外促——

    创新青年教师培养路径

滨河学校在青年教师培养的路径上进行积极探索,在实践中探索出7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一是开设青训班,构建成长共同体。滨河学校建立了青年教师培训班,由校长担任班主任,学员选举班委干部。青训班主要采取听专家讲座,观看名师教学视频、教师研究课,举办拓展活动、团队分享活动等形式,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融入团队。青训班每次培训任务都由学校优秀教师担任,他们的指导意见和教学经验来自滨河实际。青年教师可以在青训班里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困惑、解决方式与大家进行分享和讨论,相互激发。青年教师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形成了新的发展共同体。

二是师徒双选,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学员跨出青训班圈子与成熟教师结对,形成一对一的师徒关系。学校教科室与教导处只负责搭建平台,新老教师谁与谁结对,则由他们自由双向选择。去行政化的师徒结对更有利于师傅认真带、徒弟认真学。在师徒结对的过程中,师傅与徒弟要严格落实《滨河学校教师师徒结对协议》,共同完成听课、评课、观课活动。

三是实施大小循环,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教师任教学科三年小循环、六年中循环、九年大循环,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循环中,教师实现了由今年的“一四七”年级,到明年的“二五八”年级,再到后年的“三六九”年级,局部小循环到大循环,促使青年教师在学科教学上不断地接受挑战,学习新知识,适应高一年级的教学需要。九年下来,青年教师就成长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某一学科的全能教师。

四是外派跟岗,择善而从。2016年以来,滨河学校先后与芳草小学、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签订了青年教师委培协议。根据协议约定,滨河学校每学期派出一至六年级教师轮流到芳草小学跟岗一周;七年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期间,教师到成都七中初中学校跟岗学习。受派教师全程参与指导老师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不但每天要及时总结跟岗体会,回到学校还要上汇报课,分享培训心得。

五是举办成长论坛,展开集体智慧的碰撞。成长论坛以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心,研究具体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在研究中,大家的聪明才智集于一体,同时又转化为每个成员的新思考。在为共同目标工作的过程中,每个人既是学习者,又是辅导者。大家在交流合作中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在沟通交流中,学习者看到了不同信息,看到理解问题的不同角度,这就促使每个人进一步反思自己,重新进行思想和实践的调整。成员的工作不再是单纯依赖他人指挥和要求,而是在彼此的研究中找到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干的思想。

六是专家引领,树立成长榜样。为了加强对教研组的引领,学校先后建立了小学特级教师吉春亚名师工作室、李秋菊名师工作室、吴正宪名师工作室,聘请成都市物理学科带头人王峰、成都市化学学科带头人彭海峰、成都市教育局“常青树”导师高宏等,走进教研组的日常研修,通过献课、磨课、主题研讨等方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促进教师跨越式发展。

七是“年级衔接交底”,助推青年教师成长。滨河学校每学年开学前两周是校内教师培训期。其中相邻年级的“年级衔接交底”培训是滨河学校教师培训的“独门绝技”。培训中,上一年级的全体教师围绕自己一学年来在学科教学中的重难点、衔接点以及学生的生理、心理变化等情况,向下一年级的全体教师交根交底,有时一天都交流不完。这既增强了相邻年级教师之间的情感,更让下一年级教师了解了上一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与情感机能的变化,还有知识难易度的把控方法,促进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

    杠杆撬动——

    评价改革激发成长动力

九年一贯制学校通常采用“六三”学制、“五四”学制以及“分部制”(小学部、初中部)管理,而滨河学校创新性地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共性,采用互联网交互式平台管理,将校内一至九年级的低、中、高年级融合在一起,划分一四七年级为起始学段(简称147),二五八年级为成长学段(简称258),三六九年级为晋级学段(简称369),进行分学段管理。这种划分突出两个特点:一是扁平化和交互式管理缩短管理长度,扩大管理宽度,进而提高管理效率和竞争力,增强管理的实效;二是以交互式学段划分和评价改革为抓手,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通过学段“捆绑式”评价,学段内不仅形成教师的精神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更形成了教师发展共同体。交互式学段划分的跨年级集体教研有较强的共同性与螺旋式上升特征,教师在本学段自身研究的同时,积极借鉴另外两个学段的教研成果,对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大有裨益。

学校通过对在校教龄不满三年的教师和每年新进青年教师进行针对性、有规划的培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结业的两届(每届两年)青年教师中,有2/3的青年教师能够胜任一至九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超过62.3%的青年教师能够撰写论文,72.22%的青年教师参与到校级、区级甚至市级课题研究中,66.7%的青年教师获得了校级、区级、市级及以上的各项荣誉奖与教育教学成果奖。仅有三年教学经历的张竟书老师,现在不仅是年级组长,还是成都市赛课一等奖获得者和高新区的教坛新秀。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滨河学校正在进一步完善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化机制,分阶段突破培训重点,力争达到连点成线的整体效应,同时推动建立老中青教师专业发展建设的系统化与长效化机制,建立教师专业发展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教师个人发展记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修常态化。

(作者单位:成都高新滨河学校,李元辉系该校校长)

《中国教育报》2019年11月27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