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70年光辉历程 聚力学有所教

——读《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发布时间:2019-12-02 作者:段伟 来源:中国教育报

70年,为教育抒写、为教育抒情,记录时代,见证辉煌。70位勇立教育改革潮头的弄潮儿,70篇教育研究观点的精彩荟萃。朱永新教授主编的《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一书,回顾共和国教育70年的光辉历程和发展成就,总结历史经验,提炼规律性认识;致敬对新中国教育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和著述,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磅礴大气、极富时代感的封面,星辰璀璨、继往开来的名家名作,不仅让我们看到新中国教育辉煌推进的轨迹,而且看到了新中国教育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艰辛历程。

化民易俗 优先发展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

顾明远的《新的科技革命和教育的现代化》、马芯兰的《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田正平的《论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延误》既有前瞻性预测也有对教育实践的反思。从鲁洁的《德育过程初探》、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到陶西平的《未来不再遥远》,抚今追昔,方知来路之多艰。新中国教育,背负着国家使命,承担着民族重任。风雨兼程,一路前行。

1977年冬天,570万“追光者”穿着厚厚的棉衣走进考场,他们有的是“老三届”,有的是中学生,有的是师生、同学、夫妻。这场考试,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共和国的命运。谈松华的《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途径》、潘懋元的《关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和王殿军的《基于多维度评价指标的高校招生制度改革》超前思考、因势利导,为教育呈现全新的时代格局,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撑。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学生在学校里学什么、能学到什么、学得怎么样,与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密切相关。目前,我国学校硬件条件都有很大改善,关键是要扎根中国大地、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从卓立的《和谐——教育的追求》、魏书生的《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以及钟启泉的《中国课程改革:挑战与反思》文章中易于寻找答案。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的巨大进步、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离不开教育,离不开中国教育人的无私奉献。

教育不只是一种实践活动,更是一种“尺度”“视角”和“眼光”。如何更好地集聚“社会教育力”?刘堂江的《跨世纪教育工程——记上海市建平中学整体教育改革》、刘京海的《成功教育的基本模式》和李希贵的《那个仍被称作学校的地方》给了我们明晰的思路。

“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这是“新教育实验”的核心思想。其理想境界是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理想空间。新教育是由“穷国办大教育”转向“大国办强教育”中一朵最为璀璨之花。读几遍朱永新的文章《“新教育实验”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探索》,您会不会去掉空想,留下理想,追逐梦想,并付诸实践呢?

正本清源 自觉觉人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教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教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教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树中华教师魂,立民族教育根”。近些年的基础教育界,因为于漪沸腾了。68年不断丰富的教育实践和深刻的教育思想,成就了于漪老师大写的流光溢彩的教育人生,她用满腔热情满腔的爱捧出沉甸甸的教书育人硕果,“人民教育家”称号实至名归。

为什么是于漪?她随身备着两把尺子,一把量己之短,一把量人之长,越量越找到自己的不足,越比越觉得自己有向前奔跑的动力。相信读者会从她的《以教育自信创建自信的教育》文章中得到不平凡的启示。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胜。既唱“神曲”,又唱“人歌”,于永正、钱梦龙、刘道玉这些名师,为我们树立起一个个求学、做人、教书的标杆。

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我们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中国教育必须有中国人自己的灯火,走中国人自己的路。教育应回归中国优良文化传统,把丢掉的“好东西”“老规矩”捡回来。康岫岩的《论生命高素养教育的五个基本特征》让我们知晓,要让文化与自己的身心打成一片,则必须专心致志地研读几部大作家的著作,随着他们的人生足迹走一遍,才能真正领会他们的心路历程,领会他们生命的光辉,深深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

70年教育改革发展波澜壮阔,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贡献,抬高底部、缩小差距、提升质量,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风雨兼程 砥砺前行

始于足下,方至千里,把握今天,才有未来。迈步新征程,更强的担当等待我们去展现。

面向未来,奋斗笃行。中国教育正迈着坚实步伐,向着壮丽前程奋进。作为老教育人,尽管徐辉的《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和深化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敢峰的《直面21世纪的教育战略》和杨德广的《中国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的八大转变》均问世于十几年前,但巨幅篇章让我长久思考。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讲到底”到光与电,再到数与网,今天的教育发生了质的飞跃,作为教育人如何察势绸缪,驭势躬行?我们应该自觉承担起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不断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

择高处立、胸怀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击鼓催征的号角,一声紧似一声,肩上的担子之重、责任之大,需要我们激发同新时代相匹配、同新征程相呼应的担当,让手中的事业不断开新局、谱新篇。

70载雄关漫道,70载风雨兼程。我们驻足回望,不只是感怀历史,更是把初心和使命铭刻于心,让奋斗从历史延伸到未来。欣赏的品味高了,人品就高了,教品自然会高。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磁场,什么样的深度就会有什么样的课堂。高度不一定是目标,向上才是教师应有的姿态,真正的彼岸也许永远无法抵达,但是凭着对课堂教学不懈地追寻,我们定会在聚力学有所教的路上渐行渐远。

(作者系湖北省英山县实验中学教师)

《中国教育报》2019年12月02日第10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