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PISA第一”不是教育评价的终点

发布时间:2019-12-11 作者:桑子文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9年12月3日,经合组织(OECD)在法国巴黎总部宣布了2018年最新PISA成绩。由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组成的中国部分地区联合体在阅读(555)、数学(591)和科学(590)三项测试中均遥遥领先。

各类媒体重磅发布“2018中国重返PISA第一”之类的信息,人们为之欢欣鼓舞。然而一些分析报告指出,我国学生总体学习效率不高,学生幸福感偏低,尤其是涉及一些细分指标,我国教育仍有差距。因此我们要避免走进一些误区。

其一,“PISA第一”不是评价教育公平的终点。参加测评的“北上江浙”是全国的教育大省、经济强省,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佼佼者,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在这些省份中,形成了规模效应,学生们成为优质资源的受益者。但是对于PISA的测试而言,这是“田忌赛马效应”,用中国的“上等马”与国际的“中等马”“下等马”去比拼,胜了,理所当然,没必要目空一切;败了,也没必要自暴自弃。教育公平才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

其二,“PISA第一”不是评价教育质量的终点。过度教育、超前学习、刷题培训为代表的“揠苗助长”行为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第一的确让人大长志气,遗憾的是许多学生精神上早已“一贫如洗”。在电影《少年的你》中表现尤为明显,人已经被异化为考试的机器,考试高于生命,当胡小蝶经历校园霸凌自杀后,陈念的第一反应是“不要影响我的高考”,当魏莱莫名死后,警察找陈念进行调查,陈念的第一回答是“能不能等我高考考完”。许多高分者,最终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其三,“PISA第一”不是评价创新人才的终点,就业或许才是教育的“最后一公里”。一些学生PISA测试可能并不出色,但通过职业教育等途径,最终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相比之下在某些方面他们或许比某些“毕业等于失业”的大学生更有能力。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只有每个人都能找到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就业岗位,在职业中发光发热,才能构成和谐有序的社会。

(作者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

《中国教育报》2019年12月11日第1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