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小学全科教师这样培养才全面

发布时间:2019-12-26 作者:高闰青 来源:中国教育报

教育部近日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认证标准》),正式启动了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为了能够培养好“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小学全科教师,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河南省公费师范生——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主阵地,近年来从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等五个维度进行改革,全面提升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质量和水平。

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

科学构建培养体系

“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是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目标缘起和逻辑主线。基于此,学校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简称OBE)的价值理念,按照《认证标准》的要求,科学构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体系。

以产出为导向,构建“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学校认真研究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规律和发展需要,科学构建“高校—地方政府—农村小学—城市小学”(以下简称“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所谓“四位一体”,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本地区农村小学教师需求的数量;高师院校负责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农村小学负责提供实践基地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素质需求和能力目标;城市小学参与全科教师的培养,同时以“大手拉小手”的方式与农村小学形成教师发展共同体。四方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等,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与此同时,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坚持育人为本、能力为重的原则,统筹调配学校资源、组织课程和实施教学,用最优质的资源和最优秀的教师,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有力提升小学全科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此外,建立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服务农村、综合培养、追求卓越

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反映人才“产出”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是专业认证的总纲和统领,决定着人才培养的定位和方向。学校根据产出导向和专业特色,准确定位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目标:

一是服务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我国当前乡村小学教学点分散、办学规模小、教师结构性缺编等问题,也是为农村小学教育量身定制“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优质师资,最终目的是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所以服务农村是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首要目标。

二是综合培养。“小学全科教师”,顾名思义,就是要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全科型”小学教师,使他们既具备从事多门课程的教学能力,还要具有班级和团队管理的能力。因此,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重要目标。

三是追求卓越。从专业认证来讲,追求卓越是其最终目标;从人才培养定位来讲,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除了面向农村的要求之外,也是为了培养卓越小学教师。基于此,学校不断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全程监控、跟踪反馈、持续改进的保障机制,形成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小学全科教师队伍提供有力保证。

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

精准制定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集中体现产出导向的基本理念,是专业认证的核心。《认证标准》明确提出:“应根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因此,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必须明确科学的毕业要求。

首先,毕业要求要涵盖“一践行三学会”(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小学全科教师具有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和崇高的教育情怀,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做好农村小学生的引路人。其次,从素质、知识、能力三个方面制定毕业要求,保证小学全科教师毕业时的综合素养能够达到“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的人才培养目标。再其次,将课程体系、毕业要求、培养目标逐级对应,每个培养目标都要有相应的毕业要求支撑,每项毕业要求都要有合适的课程支撑,每一门课程都有其要支撑的毕业要求,以确保毕业要求的顺利实现,提高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综合化、模块化、融合化

优化整合课程结构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教育教学活动实施的主要依据。因此,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构建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是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重要着力点。

课程设置综合化。小学全科教师注重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所追求的目标不仅是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任教科目数量上的增加,而且其能力特征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因此,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要综合化,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信息技术与应用课程、教育管理与研究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等八个领域,各课程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合力。

课程设置模块化。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追求综合化要求,不能绕过小学分科教学的事实。基于此,按照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等6个模块设置选修课程,培养他们的分科教学能力,满足小学教育对语文、数学、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教学能力的需求,同时满足小学全科教师毕业后专业发展的长远需求。

实施“课证融合”化。毕业生教师资格证获取率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硬性指标,是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中体现毕业需求的重要内容。根据标准要求和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知识体系,学校将《教育学辅导与训练》《心理学辅导与训练》《教学设计辅导与训练》《教育法规》《职业理念与教师职业道德》《文化素质辅导与训练》等核心内容,有机融入日常教学内容;精准设置技能训练课程,将笔试技能和面试技能分设为不同的技能训练课程,有机融入小学全科教师技能训练课程。实施“课证融合”,有效提高了教师资格证的获取率。

全程实践、实训教学、技能训练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和重要内容。学校积极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实践教学改革,构建了以能力为重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构建“全程实践”教学模式。全程实践,即让小学全科教师从入学起就对实践场所中教师的所知、所能有一个整体的感性了解;对小学全科教师的专业技能进行日常化、层进式、不间断的训练。三笔字、简笔画、教师语言、课前十分钟演讲、说课、试讲等技能三年不间断;实训、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三年有序开展。各实践环节在时间上全程延通,在空间上全方位拓展,在内容上全面整合,在理念上全息渗透,在课程体系上全面统整。在空间上不仅立足于校内各实践场所,而且还让学生回到生源地的农村小学进行见习、实习,让他们真正在现实环境中锻炼专业品格,形成专业能力。

二是强化实训教学。通过民间传统手工制作、民间乐器、说课、舞蹈、讲故事等实训教学,提高小学全科教师的职业技能;通过教学技能比赛、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以赛促练、以赛促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是构建“四四”技能训练机制。“四四”技能训练机制,即“四要求”和“四结合”:四要求包括训练内容具体化、训练目标实用化、训练体系标准化、训练时间全程化;四结合包括课内训练与课外训练相结合、自主训练与重点指导相结合、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创造氛围与技能竞赛相结合。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培养优秀人才,必须有优秀教师。专业认证是提高师范类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提升新时代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作为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和师范类专业建设的品牌标志,只有重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师资支撑。

(作者系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中国教育报》2019年12月26日第8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