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找到解决问题的渡口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 苏哲伦

发布时间:2019-12-31 来源:中国教育报

说起刘道玉先生,教育圈内的人称他为“武大的蔡元培”,不过对于圈外人来说,他最容易让人记住的身份是“易中天的伯乐”。两个头衔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作为“武大的蔡元培”,刘校长开创了武汉大学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黄金时代,树立了自由的学风;在这样的学风之下,桀骜不驯的易中天先生才得以成长。

本书可以说是刘道玉先生教育思想的一个总结,在《自序》中,作者说自己原计划是写一本《教育十问》,谁知问题越问越多,便只好改名为《教育问题探津》。本书涉及的问题,从形而上到形而下方方面面,共有36个问题,它们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有18个问题,着重回答“什么是”,如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习,什么是大学的真谛,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什么是教育家,什么是理想大学,等等;下篇有18个问题,着重回答“怎么样”,如怎么样走出选择专业的误区与烦恼,怎么样觅得自己的志趣,怎么样进行有效的自学,怎么样做一名开明的教师,怎么样觅得创新的灵感,等等。前者重在回答“什么是”,而后者则着重回答“怎么办”。

已经进入耄耋之年的刘道玉先生,一直在继续关注和呼吁教育改革,进入到教育哲学的研究领域,思考教育上一些深层的问题,如教育是什么,学习是什么,大学的真谛是什么,等等。在作者看来,这些都是人们司空见惯的问题,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其实人们并不明白它们的真谛。最近几年,刘道玉开始关注这些人们身边的“习以为常”的教育事,并对这些问题进行追根溯源的思考。

《说文解字》曰:“津,河流的渡口。”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和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渡口是停泊船只的地方,凡有渡口的地方,必定就有船,找到了渡口,过河的问题也就解决了。作者之所以取《教育问题探津》作为书名,也是意在找到解决教育问题的渡口。

笔者是一名高中老师,没有什么教育学理论基础,凭借自己教学一线的工作经验,也关注这些“习以为常”的事情。笔者发现每到高考季,学生和家长普遍存在“志愿焦虑”,即在填报志愿时为报考哪所大学,尤其是哪个专业而举棋不定。作者也关注到这一问题,并站在一个大学校长的角度认为,“专业”并不能决定一个学生未来的人生走向,关键是找到人生的志趣。作者精辟地使用“志趣”而非“兴趣”,“兴趣”不能当饭吃,而且可以随时改变,但换上一个“志”字,则需要一个人用一生去求索。如何发现自己的“志趣”?作者认为,需要有理想、有好奇心、足够热爱而且要有广泛的阅读,要在“阅读”中觅得志趣,并且要随机捕获志趣。

笔者大学学的是行政管理专业,但最终选择了自己喜爱的教师职业,通过几年的磨合,自己感觉与中文系毕业的同行也没有太大差距,不同的学科背景让我能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我的朋友中也不乏觅得志趣者:学习行政管理的做了电影发行、哲学系的去了联合国、国际政治专业的去了华尔街、学新闻的去非洲做野生动物保护……可见“志趣”的影响是真实存在的。

《中国教育报》2019年12月31日第7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