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教育的迷思与证悟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 邱磊

发布时间:2019-12-31 来源:中国教育报

李政涛教授的《教育与永恒》一书一经推出,百日之内,竟加印两次。作为教授、博导的他,在基础教育界久负盛名,他的教育思考与写作,是如何影响到更多的人、更多的学校呢?从这本书的无数细节里,我们将会找到答案。

有趣的是,这本书恰恰不是一本提供“答案”的书,倒更像是一本“提问之书”和“过程之书”。作者采用语录体的方式写作,如同两千多年后的《论语》或《沉思录》;他微博化的表述方式,也让“微阅读”时代的读者有了更好的阅读体验。但这只是表面的浮光掠影,我们稍作剖析即可发现,李教授呈现的是一部完整风貌的教育图景。

教育之永恒,源于人之永恒。但所有关于“永恒”的言说,几乎都是苍白的。有人会说,人生不过百年,文明也不过三五千年,如何能理解“永恒”这一哲学性浓厚的教育话题呢?李政涛的方案是:“哲学是解决价值的问题,教育学是解决价值的实践问题。”看来,没有哲学性的价值观瞻,所有关于价值的落地、体悟与确认,均不能持久。说得通俗一点儿,哲学正是帮助教育人在“行以求知”(蔡元培语)的途中,解决““取法乎上”的问题。

究竟,这“法”该如何去“取”呢?李教授以“人生”“时代”“时间”“空间”“自然”“社会”“学校”“家庭”等为切口,选择了教育的十八个横切面,分成全书的十八个章节,耐心记录、反复推敲每一个截面的“体用”两面。这些截面里,有福柯、梭罗、卢梭的哲思,有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的喝语,也有沈从文、席勒、梵高的灵悟。全书在碎片化的外衣下,融合自然与人文,打通内外,延展边界,为教育渐渐勾勒出一幅有质感、有温度、有秉性的全景画卷,不翻到最后一页,读者那颗好奇与企望的心,是难以得到满足的。

但这又是一本“小心翼翼”的书,是一本疑问句多于陈述句的书。《易经》中说“夕惕若厉”,作者不仅朝夕自省,甚至在每一页纸中,都反复喃语“不要好为人师”。可以说,这对于名满天下的大学者,是不多见的。有时候,我们几乎能看出一个学者“好为人徒”的谨慎之心、赤诚之心。何以见得?因为李教授有着不少的“迷思”,对教育界流行的“惯有”,对众人热衷的“新潮”,对一切既有的“定律”,有一种抽身在侧的冷静与诘问。他不喜欢拿定主意,也不替局中人诊断是非,而选择思考与提问。爱因斯坦认为,提问的价值远甚于回答。那这本充满了思辨的“提问之书”,自然就有着沉甸甸的思考重量。作者说“我以教育的方式来思考世界和人生,我以思考的方式进入教育、改造教育”。那种对“以妄为常”的反思,对“回到常识”的思维恪守,使思考成为震烁人心的力量,更成为永恒价值的所在。

迷思之下,更有证悟。杜威有自己的信条,陶行知有自己的信条,李政涛亦然。所谓“证”,来自于作者的教育行走:走入学校,走入课堂,走入教育的每一根毛细血管,去实证自己的信条。所谓“悟”,既有来自于无数学校、无数老师的交心,也有夜深人静时自己与自己的交心。如是,方才有:把关于教育的每一个字,都附着上个人的生命烙印。如此的烙印,深具永恒性。

李教授说,“好的心态,好的口才,好的笔头,好的思维”正是他对学生的期待。我心有戚戚,对此颇有触动。李教授用半生行走,刻录出这本来自迷思与证悟的箴言体小书。我想,其中定还有更多的精彩触动,等着你去发现。

《中国教育报》2019年12月31日第7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