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全面落实国家事权 描绘教材建设蓝图

——专家解读全国教材建设规划、教材管理办法

发布时间:2020-01-09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前,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对各学段、各学科领域教材建设作系统设计。同时,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学校选用境外教材管理办法》,重点解决各级各类教材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本报邀请部分专家对全国教材建设规划、教材管理办法进行解读,敬请关注。——编者

强化国家事权 确保教材质量

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原副省长 王湛

国家教材委印发的《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遵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工作和教材建设工作的部署要求,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材建设的经验,直面当前教材建设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对今后一个时期大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领域教材建设进行了统筹规划,明确了新时代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教材建设的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出了完成任务的保障措施和实施要求。对覆盖学校教育各学段的教材建设进行全面规划,这在我国教育史上是首次。《规划》的制订是新时代加强教材建设重要的顶层设计,其实施将引领我国教材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加快实现教材建设现代化。

为新时代教材建设进行顶层设计,《规划》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和目标导向。贯彻实施《规划》,必须深刻领会《规划》的政治导向和目标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落实国家事权是教材建设的准则,强化国家事权是《规划》制定的出发点,也是《规划》的鲜明政治导向。《规划》强化教材建设国家事权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一是强化教材建设的战略地位。教材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反映人民重大关切,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先进成果,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和教育目标实现。二是强化教材建设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强化阵地意识,牢牢把握党对教材建设的领导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是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系统设计大中小学课程教材,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整体设计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教材,分类分段修订其他教材。四是重点加强意识形态属性较强教材的建设工作。推进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统编统审统用,统筹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总体国家安全观等重大主题进课程进教材,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建设教材建设。五是落实教材建设的领导管理职责。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教材管理体制,明确在国家教材委指导和统筹下,按职责分工,落实教材委各成员单位、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等部门以及学校的管理职责。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教材建设规章制度,为教材建设国家事权的落实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新时代加强教材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各级各类教育提供优质的教材。确保教材质量,是《规划》的落脚点。

进入新时代,建设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任务。作为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环节,教材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各级各类教育提供适合而优质的教材。因此,确保教材质量是《规划》的落脚点。《规划》强化教材质量保障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一是将坚持育人为本作为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教材建设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严把编审用评各个环节,着力打造与建设教育强国目标相适应的优质教材。二是将教材质量显著提升确定为教材建设的主要目标。《规划》提出,经过努力,不仅教材体系基本完备,更重要的是,“教材更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育人功能显著增强”,“产生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质教材”。三是明确了教材质量提升的评价标准。教材质量显著提升应体现在思想性全面增强,科学性、时代性进一步提升,适宜性进一步增强,师生对教材的满意度显著提高等方面。四是分类分段部署了提升教材质量的工作任务。对中小学三科教材不仅要求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要求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高等教育领域要集中力量攻关,修订新编一批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提升原创性水平;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趋势,编写自然科学领域紧缺教材,保持和提升自然科学教材的先进性。职业院校教材要围绕增强服务国家产业能力更新内容,提升质量。五是构建教材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坚持培养和培训并举,支持吸引优秀人才编写教材,建立教材审核专家库,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材建设队伍。加强课程教材研究平台和教材编写配套资源平台建设,服务、支撑教材编修。

我们要深刻领会《规划》的政治导向和目标导向,认真贯彻落实《规划》提出的要求、任务和措施,切实强化教材建设的国家事权,努力提升教材建设的质量,如此,新时代的教材建设必将开创崭新的局面。

揭开新时代教材改革的新篇章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顾明远

近日,国家教材委员会公布了《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这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对新时代教材建设蓝图的描绘。教材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主要载体,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国家意志,遵循了教育规律,服务于学生学习和成长需要。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教材建设,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立即成立了出版总署和教材编写委员会,聘请了一批知名专家为中小学编写教材。改革开放之初,教育领域百废待兴。邓小平首先决定恢复高等学校的统一考试,同时指示要编写好中小学现代化教材。在他的指示下,1978年全国抽调了200名专家和一线教师集中到北京编写教材。为了借鉴国外的先进教材,在当时外汇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邓小平批准拨款10万美元,引进了欧美国家和日本的教材。经过两年努力,编写出了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批现代教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恢复、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几经改革,教材也几经修改。特别是本世纪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编写了新的义务教育教材,高中修订的教材已开始使用。正如《规划》中所说的:“教材体系初步建立,教材门类较为齐全,种类丰富多样,基本适应了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我国大中小学的教材有必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当前,在国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经济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日益强烈。国际上,风云变幻莫测,不同文化相互碰撞,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十分复杂。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同时,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力度也在进一步加大。这一切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人才的教育内容也需要随之变化。加强教材建设是时代的要求、是国家的使命。

《规划》明确了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各级各类学校教材建设的重点任务,具有思想性、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是一个划时代的文件,应该认真学习、贯彻落实。

贯彻落实《规划》,我提几点建议:

第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领会其精神实质,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我国的教育必须培养拥护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中小学教材都要贯彻这个核心精神。

第二,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发展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材要体现国家意志、社会主义政治方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整个教材之中。各级教育部门要敬畏教材、认真对待教材。教材不仅体现国家意志,而且是课程教材专家和一线教师共同钻研的成果。各校都要开足开齐所有课程,钻研教材教法,搞好课堂教学,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学历的倾向。

第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编写教材要在政府指导下,课程教材专家与一线教师相结合,体现教材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除了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全国统编外,其他各科教材需要因地制宜,编写一些适合各地使用的教材,但又不失学科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统编教材也需根据地域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讲授方式,分类指导,使教师易于把握,学生容易学习、容易接受。

第四,高等学校的教材要更加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高等学校的教材理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应加强马克思主义著作的阅读和研究,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

第五,落实《规划》关键在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否则教材编得再好,部分教师也会面临不能领会,不会正确使用的问题。因此,还需要为教师编写一些辅助性材料,但不同于过去为应试而编的所谓教辅教材,而是为教师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和支撑。同时,要加强培训,让教师懂得教材,把握教材,会使用教材。

第六,要加强数字化教材的编写,促进教学的信息化,改进人才培养方式。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

提升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文化自信

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原党组成员 顾海良

《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对加强国家教材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教材质量进行了系统规划。这一规划,对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教材体系建设涉及的是“教什么”“教给谁”和“怎样教”的教育教学大计。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基本理论、学术范畴、学术话语及研究方法,作为教材体系建设的基本构件和根本要素,是坚守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彰显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的核心要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建设,要成为增强文化自信感召力、作用力和创造力的战略性工程。

文化自信是与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建设的“问题意识”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在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形成新体系,才能成就无愧于新时代要求的中国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才能筑就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的特质、特色和优势,才能铸就教材体系建设中文化自信的底气和底蕴。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问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建设的基本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及相应教材的理论观点、学术体系和探究方法,与研究者和教学者秉持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密切相关。教材实际上是研究者和教学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学术、理论和思维上的反映和体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各学科教材体系建设中学术观点、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发展创新以及对各种思想文化的广纳博鉴,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内在统一的。提升教材体系建设中的文化自信,就是为了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教材,能为中华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化涵养、文明素质的提升贡献思想智慧和理论力量。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那种“贴标签”的生搬硬套的办法、用语录堆砌生硬“裁剪”鲜活实践发展的做法,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根本学风和思想品质的。

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的文化自信,要从根本上祛除教材建设中存在的当西方理论“搬运工”的现象。一个时期以来,在哲学社会科学某些学科的教材建设中,直接搬用西方理论原理、术语范畴和研究方法的现象多有存在,学科教材只起着西方理论“搬运工”的作用。不当西方理论“搬运工”,并不是对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各种理论一概简单地拒绝和排斥。“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对于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各种理论,既要善于摒弃和批判其中的糟粕之处,又要注重吸收和借鉴其中存有的菁华之处。

提升文化自信,就要求教材体系建设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学术进展,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丰富中国理论、中国立场、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要坚持把教材体系建设中学科和学术的评价标准掌握在自己手中,确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评价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和学术规范。

 加强高校教材建设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董奇

为适应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需要,提高普通高等学校教材建设的水平,提升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更是构建“双一流”建设长效机制的切实抓手。

一是体现党和国家意志,明确高校教材建设管理方向。高校教材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党的教育方针能否落实、教育目标能否实现。此次印发的《管理办法》明确要求,高校教材必须体现党和国家意志,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特别强调高校党委对本校教材工作负总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实行国家统一编写、统一审核、统一使用。旗帜鲜明地提出加强党对高等学校教材工作的全面领导,明确了高校教材建设管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实践导向。

二是编写优质教材,夯实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基础。高校教材建设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构建起与之相匹配的高校教材体系。2016年中央出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教材建设的意见,从制度层面将教材建设明确为国家事权,提出要健全国家教材制度,依法依规推进教材体系建设。2017年,国家教材委员会和教育部教材局正式成立,负责指导和统筹全国教材工作,标志着我国学校教材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2018年,国家教材委把制定《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列入年度工作要点。高校教材建设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管理办法》的印发有助于全面深化对高校教材建设意义的理解,对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高等教育教材体系,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至关重要。

三是积极回应现实问题,探索高等教育与时俱进发展之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展明显、成效明显,同时面临巨大挑战,特别是教材管理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部分教材内容陈旧、水平不高、原创性不足、修订不及时、审核把关不严等。此次印发的《管理办法》,着力解决高校教材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系统回应了高等教育领域如何与时俱进编教材、审教材、选教材等方面问题。高校教材建设要坚持继承创新,既要汲取已有成功经验和做法,又要不断推进理念、内容、方法等改革;既要使经典世代相传,又要及时反映思想文化建设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最新成果,以实现为发展提供动力、为传承提供纽带的目标。

四是共享优质教材,寻找提升高校教学水平突破口。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同时是教学质量生成的最基本要素。优质教材的使用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高校的教学水平,在某种程度上,教材攻坚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和水平的突破口,加强优质教材的选用使用,能够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此次印发的《管理办法》,梳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前瞻性研究成果,专门对教材的选用使用进行了明确规定,解决教材选用机制不健全、教材进入课堂比较随意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可进一步参照有关成果,聚焦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科学确立不同高校推进教材管理现代化的思路方向和目标任务,整体推动提升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

五是发挥主力军作用,推进高校教材建设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管理办法》,切实推进高校教材建设,需要发挥高校与出版社在教材研究、编写与出版方面的主力军作用,将教材编写确认为高校与出版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职责与核心工作。一要夯实研究工作,提升新时代高校教材建设的专业化水平。二要组建编写队伍,提高高校教师参与教材编写的积极性。三要紧盯出版环节,加强出版社的主体责任。

希望借助《管理办法》实施的东风,努力构建科学专业的高校教材管理体制,打造一大批具有高度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和系统性的精品教材,为全面落实党的领导、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服务,写好新时代教育“奋进之笔”。

《中国教育报》2020年01月09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