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文化立校 “生”生不息

——绍兴市上虞区职业教育中心(技工学校)校园文化巡礼

发布时间:2020-01-20 作者:甘建国 来源:中国教育报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符号和价值认同,是民族之基、兴国之魂、力量之源。

2019年,绍兴市上虞区职业教育中心(技工学校)高标准通过省中职名校建设中期验收。在创建名校的过程中学校淬炼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生”文化办学理念,以师生共同生长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成功而践行的“生存、生活、生命”“三生教育”和助力教师成就而推行的“职业、事业、志业”“三业规划”为两翼,以生为本,以师为源,最终实现师生之间“共识、共治、共生”的生命共同体,进而形成“一生四训八举”的“双成”办学模式。“生”文化的创新不仅有力地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校训精神以时代内涵,更增强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时效性,在锻造自身软实力的同时,为师生的成长成才成功与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源泉和强劲动力。

“生”文化办学理念和“双成”办学模式从“立德树人”“人是第一要素”出发,向“人本主义”和“生命教育”寻求理论支撑,围绕“学生”“教师”两大校园主体。“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秉承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始终关注人的完整发展。“生命教育”理论以生活教育的基本原理为基础,以教育价值和教育意义的充分实现为最终目标。“人本主义”和“生命教育”的共同点都以“人”为核心,学校所有教育活动都应满足这两大群体探索生命价值和意义的需求。由此,学校提出办学要“以生为本”“以师为源”,试图构建以校园文化生命共同体引领师生重新发现“为何生”“何以为生”的最终价值。教师的核心任务是独立地、不断地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新的内容以充实生命的意义,以便有资格照料好学生的灵魂。学生的核心任务是不断地发掘、培育和发挥自身的生命意义,以便有资格照料好自己高贵的灵魂。

“以生为本”强调“以人的发展特别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具体的个人的和谐发展为根本”。其实施路径是 “三生”教育,即“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有生存的能力”是“生存教育”的核心。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前提,让学生获得一技之长是关键,通过实施选择性课改和现代学徒制,给学生的专业成长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实践保障。“有品质的生存”是“生活教育”的核心。学校在浙江省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品德优良、人文扎实、技能精湛、身心健康”基本内涵的指导下,提出“有担当,有底蕴,有才艺,有活力,有朝气”的培养目标,通过“生命教育课程群”着重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有深度的生活”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引领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一切教育“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归宿。通过课堂思政、榜样示范、主题活动、阵地建设四大载体,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挖掘虞舜文化、东山文化等本土文化资源,夯实学生孝德、责任、人文、匠心的人文底蕴。

“以师为源”强调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源动力。教师在践行教育的过程中必然和学生一同成长,一个教师从成长、成熟、成功到最终的成就,必然经历职业、事业、志业三个阶段。职业阶段也是整个职业生涯的初始阶段,学校搭建成长平台,围绕“青蓝工程、双百工程、领雁工程”,通过“高效培训、企业实训、课题研训、名师导训、竞赛强训”的方式,提升不同类型教师的能力,促进教师成长。事业阶段是实现发展获得成功的阶段,学校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以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依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业建设、课程改革、项目教学、服务社会、智慧校园等载体为名优教师提供发展平台,助力教师追求事业的成功。志业阶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阶段,这是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更高境界,学校引导教师不断提升人格修养,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作用,充分发挥名师、大师等先进人物的感召作用。

以“生”文化理念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生命共同体建设从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直接关注教师与学生彼此依存,教学相长,直接关注生命共同体之间的价值相融和幸福相生,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动力。“生”文化理念,宏观诠释为“厚德、精技、笃学、敬业”的校训,成为全校师生共同奋斗的目标;微观落实在“科学治理、课程改革、现代学徒、专业建设、产教融合、师资团队、核心素养、服务社会”八项具体实施路径,其终极夙愿是实现“学生的成功”“教师的成就”。

理念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任何办学实践与管理行为都要依赖科学思想的引领与价值观的指导。职教中心之所以能持续且全面发展的关键正在于学校的文化与价值观念,学校办学顺利实施实践的本质也正在于学校文化的引领。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职业教育中心[技工学校] 甘建国)

《中国教育报》2020年01月20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