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伟——

打造一所靠精神站立的学校

发布时间:2020-04-15 作者:本报记者 赵岩 高耀彬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中国好校长·走向教育家

名校的办学特色是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其培育人才成长的沃土、引领师生实现精神站立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学校走向卓越的根本。它的示范和引领会影响每一个学生。

    ——刘伟

小档案:

刘伟,哲学博士,中小学高级教师。现任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第十一届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德育分会常务理事、高中专业委员会理事,山西省校园足球协会副主席,太原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山西省第十二届政协委员,曾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是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

“不怕心里的梦飞得太高太远,只要脚下的根扎得够深够牢”,“听过许多名言警句,都不如我们的校训来得直接有力——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山西大学附属中学(下文简称“附中”)几乎所有学生对“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这一校训都有着高度的认同。

附中这一校训诞生于20多年前,当时,初出茅庐的刘伟刚刚入职附中。从教师、班主任到校团委书记,一路走来的刘伟始终是这一校训的亲历者、实践者。如今,接过校长重担的他为校训赋予了新的内涵——“以昂扬的学校精神和充满魅力的教育,引领学生在自主发展中形成鲜明的个性特长和崇高的人生追求”。刘伟说“这是山大附中确立办学思想、构建办学体系过程中的着力点”。

    学校要靠精神站立

“人活着要靠一种精神站立,从而唤醒内心的责任感,只有唤醒责任感,才能学会担当,只有学会担当才能走得更远。”在附中一年一度的成人礼现场,气氛热烈而庄重,刘伟的声音铿锵有力。受礼学生不仅能得到师长的寄语、同学的祝福,还能得到学校精心准备的一份特殊“礼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此刻,你们已经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公民。公民应具备的法治意识、责任意识等等,你们都应该具备。”为学生致辞,刘伟显得特别激动。

上世纪50年代中期,附中脱胎于山西省干部子弟学校。学校成立之初从山西大学调入一批讲师和管理干部充实教师队伍,对学校形成崇尚民主自由的教风和学风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学校今后办学中尊重学生特长发展和彰显个性成长的思想基础,影响了几代附中人。这也是刘伟“一所学校要靠精神站立才能屹立于名校之林,一种教育要靠精神站立才能充满力量”的教育价值信仰产生的历史渊源。

“教育不能只教会孩子们成功,但从不思考人生”。基于这样的认识,多年来,附中努力从“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规范、正确的价值观”三个维度构建学校育人工作体系,实现对学生的精神再造。同时推出了包括公开演讲、质疑提问、实验探究等在内的《学生卓越发展的实践载体10项制度》,第一条就是“义工服务制度”,其用意不言而喻。这条规定要求,“每个学生在校3年期间至少要完成有时间、地点、确认人记录、时长不少于30小时的校内义工服务”。可喜的是,这项制度实施十几年来,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完成。

精神再造需要榜样引领。“爱国从来就不是一个口号,它是一种最朴素的情感,是一种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力量……要让这个时代不负你,首先你要不负这个时代!”2019年学校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升旗仪式现场,刘伟以一篇题为《今天,我们怎样爱国》的演讲,感染了在场所有师生,升旗仪式刚一结束,他的演讲稿就被学生拿去作为“范文”争相传阅。

在附中,围绕传统文化、革命题材、高雅艺术、节庆活动等举办的各类大型活动,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品位高雅,使学生在熏染中体验人生意蕴,涵养浩然正气。

“让学生从精神层面占领制高点,就从根本上改良了学校育人土壤,能够激发他们追求梦想的激情,引领他们迈向担负国家责任的远方。”刘伟说。

    不拿一把尺子量学生

作为一所全国名校的校长,刘伟从不否认附中生源较好的优势,但他更清楚,再好的种子离开沃土的滋润也会枯萎,学生的卓越发展必须依靠学校科学有效的培养体系来支撑。

近十几年来,附中从学校发展的各个层面,制定发展策略,逐步构建起了包括理念文化系统、德育培养系统、学校课程系统、教学实施系统、学生发展系统、特色培养系统、育人保障系统等七个子系统在内的学生培养体系。这七个系统互相支撑,互相渗透,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育人体系,从机制上保障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特长发展和卓越发展。

面对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挑战,着眼于后工业化时代对未来人才素养的要求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刘伟在原有高标准的理、化、生拓展实验室的基础上,又组织建设了智能制造实验室、创新实践实验室等,力求打通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学科知识的课程界限,把知识和能力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和探索未来世界的图景,进而激发他们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方向。许多大学毕业后回母校参观的学生感慨,很少有中学能办得如此具有“大学气质”。

在附中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包括刘伟在内的历任校领导始终坚持着这样一种基本的价值追求和判断,即:不追求所有学生的某一共同特色,而追求每个学生的特长发展;不追求全体学生的平均发展,而追求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不仅追求少数精英学生的个体高度,更追求全体学生的群体高度。

在附中,学校和老师对学生个体的充分尊重,不仅体现在对优秀学生的发展支持,更体现在对面临困境学生的关爱。

刘伟在附中曾做过6年的西藏班班主任,与藏族学生结下了深厚情谊。西藏班2016届学生洛桑坚才一度由于学习生活中碰到困难,内心异常焦虑,情绪低落。刘伟了解情况后,多次找洛桑坚才谈心,并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安排专人送他回家休息。经过不断细致耐心的鼓励和指导,洛桑坚才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回到学校后全心投入到了学习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浙江警察学院。2019年五一假期,洛桑坚才专程回到母校看望恩师,并以自己亲身经历鼓励学弟学妹刻苦学习,努力奋斗。

“不拿一把尺子量学生,就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让蕴含各种潜能的人才都能够脱颖而出。”走进附中的“卓越廊”,一个个优秀学生事迹呈现在人们面前,这其中既有像马兆远、苏萌这些科学界的大咖,也有像陈超、王泽华这些从清华北大毕业后献身国防事业的才俊,还有一批批在雪域高原各条战线上奋斗的西藏班毕业学子和远离繁华都市到乡村当村官、在基层教师岗位奉献智慧的建设者。不能不说,所有这些都与他们在附中的育人沃土里能汲取到不同的养分有着密切的关系。

    培育学生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对一个人的成才具有核心和基础作用。”这是刘伟入校20年来始终秉持的观念,与附中历来重视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传统一脉相承。

长期以来,围绕人文素养的培育,附中在课程建设上,除了开足开齐国家课程,还先后开发、开设了包括统选、任选和活动等三大类100多门校本课程,形成了学校的“大课程”平台。

近年来,在刘伟主导下,一大批广受学生欢迎的精品校本课程得到持续优化。这其中,由语文节、英语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足球节等文化节组成的人文拓展类课程,备受“追捧”。“好好学习,天天过节”,是许多师生对附中教育常态最生动的描述。“节日文化”已然成为附中校园里一道靓丽景致和师生提高人文素养的宽广平台。

“优秀毕业生”是附中学生奖项中的至高荣誉,颁发给那些品学兼优,而且特长突出的“全能型学生”。每个班只评选2至3名,每个获奖学生都是带着别具一格光环的佼佼者,从“附中好声音”“读书名星”到“古筝迷”“太极拳师”“公益志愿者”不一而足。因此,隆重的“优秀毕业生”颁奖仪式被同学们称为附中版的“感动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如此有分量的“重奖”从最初的评选到颁奖仪式的流程设计、颁奖词的撰写,再到主持人的选定等,全部由学生完成,这对学生组织领导、团队合作、表达表现、创新实践等核心能力是很好的锻炼,同时,“也把学生的潜能发挥到了极致。”附中党宣办主任周振宇说。

“优秀毕业生”评选作为一种导向性举措,已经和学校诸多精品校本课程共同构成了附中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的文化基因,被视为构建附中和谐校园生态的基础性工程,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发挥了独特作用。

理解和包容是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前提。在附中,每个学生都可以随时随地找到挥洒青春的平台,让自己的个性、潜能、才情得以尽情绽放。缘于此,有的学生在高二时就岀版了自己的文集;文科生可以“破例”参加理科计算机竞赛……附中每年毕业生不到600人,但在全国各级各类活动和比赛中获奖达到近2000人次。

哲学家陈嘉映曾说:“我梦想的国土不是一条跑道,所有人都向一个目标狂奔,差别只在名次有先有后。我梦想的国土是一片原野,容得下跳的、跑的、采花的、在溪边濯足的,容得下什么都不干就躺在草地上晒太阳的。”在刘伟的理想里,“这,才是真正的学校常态”。

《中国教育报》2020年04月15日第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