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产业扶贫如何激发内生动力

中国教育报融媒体采访报道组

发布时间:2020-05-26 来源:中国教育报

“在产业扶贫中,我们发现,个别村民缺乏脱贫的主动性,脱贫的积极性不高,有‘等靠要’思想,这直接影响到了扶贫的成效。”近日,中国教育报融媒体采访报道组走进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下江镇宰养村,驻村第一书记梁新源向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大学经济学系主任杨德才教授提出了一个颇具代表性的问题。

    内生动力是贫困地区脱贫的关键

梁新源:宰养村三面环山,海拔860米,属高坡平地,村民974人,均为侗族,人均耕地面积0.64亩。目前村子里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9户,248人。村民的生活来源主要靠种地及外出务工。“两不愁”基本解决了,但我们驻村工作队意识到,要想真正脱贫不返贫,并实现致富,还得靠产业发展。目前,我们村有100亩土地用来发展食用菌产业,并建成了100亩香椿产业基地、50亩海花草示范基地、50亩辣椒基地。

杨德才:是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谈乡村振兴五大原则的时候,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产业兴旺。脱贫致富有多条途径,但产业发展尤为关键。在产业发展这一块,可以看出,在扶贫干部的带领下,宰养村已经有一些基础了,有食用菌、海花草、辣椒等乡村产业,这个地方本身的发展非常不错。

梁新源:谢谢杨教授的肯定,但是在产业扶贫中,我们发现,个别村民缺乏脱贫的主动性,脱贫的积极性不高,有“等靠要”思想。有的贫困户只关心“政府能给我多少钱”,而不是“我该怎么做才能脱贫”,这直接影响到了扶贫的成效。对此,您有哪些好的建议?

杨德才:内生动力是贫困地区脱贫的关键,是地方发展的根本动力。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不足,我想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他们的眼光、前瞻性以及对市场机会的把握等方面受限,他们只会种田、养殖,缺乏新技术、新技能,同时也缺乏努力脱贫的社会氛围。

二是脱贫资源的匮乏。一提到贵州省,我们常常讲“地无三尺平”,多山地区可用地比较少,宰养村地处偏远落后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64亩,面临着发展无资源、无人手、无出路的局面。

对此,我们首先要通过教育把农民的素质提高,也就是我们经济学讲到的要加大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素质,因为农民的增收及脱贫动力,是和农民的个人素质是分不开的。

另外,我们还需要把农民转移出来,开阔他们的视野,到外面学到一些技术,来帮助当地的发展。把外部的力量和本地农民想发家致富的内生动力结合起来,这个地方脱贫致富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梁新源:您说得对,在我们村,由于村民整体文化水平低,生产经营的能力也较差,致贫原因80%是缺技术,产业引进来了,一些村民的生产经营能力却跟不上。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

杨德才:产业发展仅仅靠我们本地自身的力量还不行,除了政府的扶持以外,需要多方力量介入。比如,在产业扶贫中,高校可以在教育、人才这一块多发挥作用,可以为贫困地区提供一些教育培训方面的服务。

此外,还要引入市场机制,要推进大公司和龙头企业的资本进入。最近几年,我每年暑假都会带队到贵州去参加扶贫工作调研,前年我们去的是铜仁,去年是凯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曾到贵州丹寨县去调研,丹寨的万达小镇就是外部资本引入的代表。它是万达丹寨包县精准扶贫的核心产业项目,开业以后,仅用半年,丹寨万达小镇就成为贵州省游客量排名特别靠前的单个景区。

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是中国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吉他生产基地,它的典型做法是外出务工人员学了技术之后,回乡创业,搭建起了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彩虹桥,这种做法也特别好。

    造血式扶贫要生产销售两手抓

梁新源:为解决村民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目前,我们初步探索了“政府+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如建设了香椿产业基地100亩,现有59户贫困户全部进入抚育管理,由镇政府提供种苗、肥料、农药等物资,并提供全程技术服务,签订回收协议,确保农户持续受益。

杨德才:这种做法很普遍,目前来看,效果也的确不错,入合作社,投资少、见效快,年底还分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梁新源:但是,我们也意识到,在销路上,我们这里比较偏远,一些扶贫产品的销售,主要依赖政府,很难完全市场化,这并不利于产业的长远发展。对此,您有哪些好的建议?

杨德才:这个问题非常好,“造血”式扶贫就是要生产和销售两手抓。扶贫产品的市场销路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采取措施。

一是要有基础设施等硬件方面的建设,让产品能够运得出去,让本地的人和产品出得去,同时要让外面的人进得来。

二是要做品质、做品牌。产品的质量要有保证,通过市场的方法来打开销路。消费扶贫拼什么?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品质和品牌,这也是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三是要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产品宣传。“酒香也怕巷子深”,很多偏远地区优质的农产品,可能没法走出大山,没法让更多人知道。这时候就要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如直播带货,“市县长当主播,农户多卖货”,与农产品的品牌宣传结合起来,增加消费者的信任,促进贫困地区群众增收。

梁新源:您的建议非常不错。我们正在努力提升农产品的品质,下一步可以尝试一下直播带货。

杨德才:另外,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借鉴其他一些地方的发展模式,从而进一步思考我们本地产品怎么走出去。比如,在河北衡水的武邑县,他们把硬木雕刻,还有金属制品等进行集体打包宣传,形成一个区域品牌,以电子商务的形式,把产品卖出去。

还有一点,我们还可以“借船下海”。本地政府可以积极组织一些龙头企业,与本地农户、农业合作社对接,成为他们整个农产品系列加工中的一个环节。就是当地提供的是原材料,或者是整个龙头企业产业链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把加工、生产环节放在我们贫困村。丹寨县那里就有一个规模很大的中草药基地,在调研中发现,这个中草药基地实际上引进了一个上市公司,把中草药的初步加工都放在这里来进行。这样的话,我们就能把当地的原材料等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了。

    端起长期“饭碗”促使脱贫不返贫

梁新源:我们宰养村的村民全部为少数民族侗族,侗族大歌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还有国务院命名重点保护的侗寨鼓楼,在此基础上,我们正在准备发展传统村落乡村生态旅游,对此,您有哪些好的建议?

杨德才:旅游实际上也是产业,旅游扶贫是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最近几年中央花很大力气扶持的那些红色旅游基地,基本上都是原来的老少边穷地区,现在发展得都还不错,这对于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贫困地区群众收入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但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产业往往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服务配套体系不全等难题。

梁新源:在基础设施建设这方面,我们利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1500万元,进行河道河床整治、太阳能路灯安装、传统村落广场建设等,村子里的环境面貌大为改善。

杨德才:从地图上看,从江县是在贵广高铁边上,那么贵广高铁的通车应该能为我们发展旅游提供很大便利。从江下面的县城公路等也都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硬件设施做起来了,下一步就是如何打造特色,深挖当地旅游业的产业价值了。

从我们贵州本地案例来看,人们到贵州旅游,基本都知道贵州有黄果树瀑布,有梵净山,有西江千户苗寨。比如,我们去年到西江千户苗寨考察,当地把那里打造成了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还把苗族的故事编成了大型歌舞,非常令人震撼。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一定要把侗族文化的底蕴挖掘出来,宣传出去。要把侗族的文化和故事告诉外面世界,这一步非常重要。

梁新源: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在向村民宣传发展旅游产业时,有一些村民依旧不为所动,觉得发展旅游离自己很遥远,缺乏热情,对此,我该怎么办呢?

杨德才:在发展旅游产业这一过程中,我认为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是非常重要的。旅游产业是一个长期“饭碗”,是促使贫困群众脱贫不返贫的重要抓手。

前几年我去广西调研,广西的大兴县把那些留在农村的男男女女发动起来,把庄子里的文化以一种歌舞的形式表现出来,非常有视觉冲击力。刚提到的西江千户苗寨也是这样,具有很强地方特色的文化表演,让人印象深刻。

所以说,我们的村民一定要积极配合,旅游业发展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一定要有一个长期和长远打算。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引入外部资本,并依托现代的高科技进行包装,给人以视觉、听觉各方面的冲击,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一传十、十传百,旅游业自然而然就发展起来了。

梁新源:这是一种很好的发展思路,我下一步准备按照您的建议,挖掘侗族文化的底蕴,讲好侗族故事,进一步激发村民的积极性,激活他们的内生动力,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争取让大家都端上旅游“饭碗”,真脱贫不返贫。

杨德才:咱们村子里有这么好的历史文化资源,有侗族大歌,有侗寨鼓楼,还有传统村落,这都是特色和优势,我相信旅游业的未来是非常美好的。

(报道组成员:柴葳 于珍 周子涵 景应忠 执笔:于珍)

《中国教育报》2020年05月26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