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青年大学生的人生境界

发布时间:2020-06-11 作者:侯红梅 来源:中国教育报

新冠肺炎疫情既让我们看到了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意志、中国模式,也让我们从中体悟到生命的脆弱、健康的可贵、情感的美好以及社会繁荣稳定的来之不易。当前,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在部分人中还存在着焦虑迷惘、孤僻冷漠、任性冲动、自私自利、急于求成等不良现象,进而导致他们与自我、他人、社会、自然之间关系的紧张与异化。面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化“疫”为“育”,教育引导他们化躁动为安定,化消极为积极,以实际行动践行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为此,我们要把握利用好疫情防控这本“社会活教材”,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静心思考并践行与自我、他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关系,提升人生境界,以获得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在此方面,冯友兰提出的“自然、功利、道德、天地”之人生四重境界,给我们不少启发。

    超越自然境界

    自强不息,追求自我升华

人与自我的关系,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人生长于自然之界,“行乎其所不得不止,止乎其所不得不止”。身处自然境界,既需顺才而行,顺习而行,又要超越自然境界,反求诸己,寻求自我安定。自我和谐主要表现为身体之康健,心态之平衡以及身心之合一。青年大学生易受自我焦虑、自我迷茫、自我迷失情绪的困扰,疫情期间居家学习的安静氛围,正是他们面对真实生活、进行理性思考的良好时机。如果能够耐得住寂寞,一日三省,就会悟得本真,回归自我,蓄力前行。青年大学生,风华正茂,时刻都有爆发生命火花的可能性。普希金于1830年秋天因为碰上霍乱暴发,在隔离的3个月时间里创作了6部中篇小说、27首抒情诗以及著名戏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奠定了他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不少青年大学生利用这段“自由安静”的日子,全身心地投身于志愿服务,履行社会责任与担当,亲历体验为他人服务和付出所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他们在学习上做到了自知、自觉、自主和自律,把当下的生活与未来的生活相统一,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他们珍惜与家人团聚相处的宝贵时光,一起劳动,孝敬长辈,体验到了真实而完整的生活,对人生完满幸福的有了新的理解。

    突围功利境界

    利己利他,与他人和谐共处

冯友兰认为,人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这一观点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一致的。人是社会的人,人与人是相互依存的。人与人的和谐相处、相互奉献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邹韬奋说,一个人光溜溜地到这个世界上来,最后光溜溜地离开这个世界而去,彻底想起来,名利都是身外物,只有尽一个人的心力,使社会上的人多得他工作的裨益,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青年大学生应该突破并走出功利境界,升华利己利他的情感情怀,与周边人友好、和谐共处。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计其数投身战“疫”一线、驻守岗位、默默奉献的医务工作者、干部、群众、志愿者,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人与人之间不全是利益和竞争,更多的是相互成就,彼此温暖。这场“战疫”,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医患关系、家校关系、师生关系等。经过这场战“疫”,青年大学生更要重新思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理性思考社会中的一切主客关系,辩证对待,学会尊重、学会感恩、学会宽容,“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

    追求道德境界

    厚德载物,与社会共同发展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人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了这种觉知,人就会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有益的事情。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曾经说过,社会和自然的区别就在于,社会是有一定道德目标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一再证明,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人在社会生产中,不仅改造着社会,也改造着自己,使自己和社会和谐相处。

自古以来,瘟疫、灾荒、地震、战争如同疾病一般与人类如影随形。这次疫情更让我们领悟到,社会和平安定是多么珍贵。俄国文学家果戈里说,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青年大学生即将走入社会,他们有激情、有活力,是能积极为社会做贡献的潜在人群。投身于火热的社会建设,是每名青年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我们要通过这次战“疫”,进一步燃起青年大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热情,使他们奋力投身到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去。

    领悟天地境界

    仰望星空,追求更高人生之境

冯友兰认为,“人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此乃人生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

在冯友兰的人生四重境界中,天地境界是最高境界,历史上鲜有能企及者。青年大学生不仅要清晰自己是社会中的人,尊重人伦道德,更要提升境界,陶养高尚品格,“参天地赞化育”,民胞物与,天下为公,有开阔的胸襟和怀抱,投身社会主义事业,度奋斗之青春,做有为之青年。

这次疫情再次拷问人与自我、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青年大学生要理性认识人类与自然在互动与发展中的同一性,深刻认识“天人合一”乃人类生存之道,理解“人定胜天”建立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先验条件基础之上。青年大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奉献社会。在这个过程中,青年大学生要顺应规律,身心合一,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不断追求新的更高境界。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0年06月11日第7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