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注重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

工艺劳动:系统性建构劳动素养

发布时间:2020-07-12 作者:徐晓青 来源:中国教育报

劳动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劳动当中,幼儿的已有经验、兴趣、需要、能力、学习风格等个人特征,能够通过行为、劳动的过程和结果外显。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与“游戏”一样,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手段。

张雪门先生提出:“课程固由于劳动行为,却需在劳力上劳心。”我园的儿童工作室是在张雪门先生对于“工作”研究理论基础之上,利用宁波本土文化及物质资源,为儿童工作创设的专用活动空间(分为四大类11个工作室)。儿童工作室为幼儿的工艺劳动提供了主要的活动平台。在张雪门先生眼里,工作对于儿童和对于成人性质不一样,儿童的小手是不会停的,他们为工作而工作,把工作当作了自己的生活。

    顶层设计与思考——研判劳动价值

工艺劳动是指幼儿利用各种天然材料、粗加工材料、废弃物品等,通过体验、构思、设计、制作而进行创作的创造性劳动活动。儿童工作室里的工艺劳动强调幼儿的主体地位,改变已往教师带领幼儿跟随以及侧重操作缺乏思考的局面,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自主性,让幼儿有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主动权,有独立思考和操作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劳动,涵养积极的劳动态度,发自内心地尊重劳动,在劳力上劳心。

聚焦价值,提炼目标。为了让幼儿养成勤于劳动的态度,改变机械、枯燥、乏味和无目的的参与,我们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劳动品质的关注以及幼儿园工艺劳动的特性,结合儿童工作室活动的属性,聚焦了三江小画廊、红帮小巧手、甬城老作坊三个工作室,三个工作室分别以美工、编织、木工作为主要劳动内容,让幼儿从直接经验中建构劳动的意义,生发愿意劳动的倾向,同时提升感受欣赏、构想设计、工艺制作以及创造表达等能力,从而达到在劳力上劳心,即通过行为收获经验并愉悦精神。

链接经验,选择材料。劳力上劳心就是在劳动的过程中调动思维,要想在工艺劳动中让幼儿达到思考和引发创造的目的,对材料的价值分析和研判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聚焦三个工作室中的材料属性,确定了六大类主材料:布线、木枝、草绳、陶泥、纸盒及瓶罐,通过主材料和辅材料的结合链接幼儿核心经验,帮助幼儿获得完整且成体系的经验,在横向上相互联系、全面整合,在纵向上体现顺序联系,从而实现幼儿能力的新发展。

环境调整,激发愿望。除了对三个儿童工作室的材料进行价值研判以外,我们也对工作室的环境进行了调整,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幼儿自主劳动的愿望,让幼儿先乐于劳动再勤于劳动。例如,适当增加工艺劳动流程示意图;梳理幼儿的前期经验形成图册可供幼儿随时查阅;增加劳动工具使用方法图示;增加幼儿工艺劳动作品及劳动过程精彩照片上墙的概率等。

    实施过程与方法——建构劳动素养

儿童工作室里的工艺劳动,十分注重幼儿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劳动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幼儿建构整体性的劳动素养。因此,在开展工艺劳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真正懂得按幼儿需要设计适宜幼儿发展的活动。经过对工艺劳动的反复实践和探索,我们明确了实施流程:动机—目的—分配—过程—应用—执行参考,该流程凸显了以下四点原则:

第一,对幼儿兴趣的关注与把握——活动必须建立在对幼儿动机了解的基础上。我园的工艺劳动把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放在第一位。动机主要源于三方面:一是幼儿自发产生的,比如幼儿对美丽的衣服感兴趣,由此就引发了“制作美丽的衣服”相关工艺劳动;二是教师预先设法引起的,可分为利用环境和创设氛围两种方式,这是对前者的必要补充,保证了幼儿发展的平衡;三是师幼同构,比如宁波服装节期间,教师、幼儿都对宁波服装产生了兴趣,从而生成了“家乡的服装”活动。当有了动机之后,教师则要进行下一项工作——确定目的。这里说的目的是指教师预判幼儿在这一系列行为中所收获的功效,这一环节将直接影响工艺劳动开展的效果。

第二,教师在工艺劳动教育中的作用——支持者、引导者、“麻烦”制造者。在儿童工作室里,教师是成人劳动的典范,是幼儿劳动的支持者、引导者,也是“麻烦”制造者,更是与幼儿共同劳动的合作伙伴。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的生活环境,通过情境化、问题化的引导,为幼儿提供材料和工具,让幼儿明确任务,并努力解决问题,特别要避免那种脱离了生活情境的劳动任务。

第三,劳动中进度的把握——关注幼儿的变化并根据其能力进行调整。考虑到既要兼顾儿童工作室活动的整体性,又要提高工艺劳动工作室活动的实效性,我们在保障一周两次大活动人数分配的基础上,额外增加了工艺劳动工作室的活动时间,小、中、大班各自成立一个联盟小组,轮流进行活动。随着活动的深入,幼儿新的兴趣点会不断生成,而教师对幼儿已有经验也会有更多、更全面的了解。除了预设的劳动外,教师更需要追随幼儿的兴趣,时刻关注幼儿在劳动过程中的变化并随时调整,它是组织活动时的重要估量。

第四,劳动资源库建立者——教师、幼儿、家长共同体。幼儿的认知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劳动教育与幼儿生活关联越大、距离越近,就越能引发幼儿的兴趣,他们在劳动过程中的学习也就越有成效。因此,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的所有成人都是劳动资源库建立者:教师、保育员、保安、保健医生、厨师、司机、家长、社区中的其他人等,都是陪伴幼儿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行为人。

    评价方式与手段——保障劳动质量

有效的评价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工艺劳动的质量。儿童工作室工艺劳动评价方法主要有:作品分析法、行为检核法和轶事记录法。

作品分析法,又称产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幼儿的工艺劳动作品,如书法、绘画、工艺品等,来了解幼儿的能力、倾向、技能、情感状态和知识范围。工艺劳动成果丰富,常见的有绘画、泥塑、书法、渲染、印染的半成品、前书写的涂画等,作品分析常见的维度指标有时间、形式、内容、能力和性格等。针对不同类型的作品,参与者(幼儿)和观察者(教师及同伴)都可以对作品进行分析、解释和述说。具体来说,包括结果导向分析和过程导向分析。

行为检核法,也称清单法,指根据直觉的印象很快地概括出行为差异程度的一种简易方法,即在观察行为的同时做出评价。用行为检核法可以清楚地评价幼儿的行为发展水平、行为出现的次数等,以便开展后续的动作指导和能力提升跟踪。

轶事记录法,是观察者在日常劳动中,将幼儿自然表露的行为进行原始的、真实的记录,以此来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它能帮助教师观察了解幼儿在工艺劳动中心理、动作、情绪等多方面发展情况,抓住有意义的实例,就事件本身进行分析和追踪。

通过对儿童工作室里的工艺劳动进行研究,我们发现,在一些成人看起来简单而单调的劳动行为,如果让幼儿进行计划、发明和观察,也会引起幼儿的激情和思维。通过劳动,幼儿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由个体走向群体,而我们也努力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大课程的背景之中,将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涵同课程理念相互整合,使劳动教育真正成为园本课程构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第一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20年07月12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