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更多彝乡年轻人愿意留在家乡发展了

——西昌学院对口帮扶布拖县采哈乡纪实

发布时间:2020-07-12 作者:通讯员 朱瑞昌 来源:中国教育报

彝族青年吉恩三兄弟今年不打算外出了,计划留在家乡养羊。他们的家乡在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采哈乡合洛村,这里位于大凉山腹地,山高风烈,土地贫瘠。三兄弟从小是孤儿,25岁的老大吉恩小称原本在广东打工,今年因为疫情没能外出,春节后打算养羊增收。吉恩三兄弟在海拔近3000米的高山上放羊,他们随手还带着由西昌学院编制的彝汉双语畜禽养殖手册。

西昌学院是凉山州唯一一所本科院校,自1995年参加“百乡千村”教育扶贫以来,西昌学院深度参与凉山彝区脱贫攻坚,已持续25年开展扶贫工作。2015年,西昌学院出台精准扶贫5年规划,成立精准扶贫办公室,布拖县采哈乡合洛村、延务村与西昌学院精准结缘。

“正当我们打算养羊时,西昌学院及时送来了温暖。”吉恩小称说。在春寒料峭的2月底,西昌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曲木伍各带着西昌学院相关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会同中央民族大学有关专家,来到采哈乡。他们不仅送来了看得见的物资,更送来了实实在在的畜禽养殖技术。

“及时向村民传授科学实用的养殖技术是西昌学院近年来的扶贫重要举措之一。抓种植业和养殖业培训,搞健康防疫培训,目的就是让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脱贫技术。”曲木伍各说。

采哈乡是布拖县最为偏远的乡镇之一,距离布拖县城有近3个小时的车程。西昌学院先后选派29名优秀干部长期入驻采哈乡,校领导、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和采哈乡“一对一”结亲帮扶。从此,每年各党总支的组织生活会在采哈乡召开,每年西昌学院“青春红丝带志愿团”都走进布拖县的医院、学校、社区。西昌学院和采哈乡乃至布拖县已经形成了亲人般的关系。

每年3月、4月,西昌学院定期向村民赠送种子、鸡苗、母猪、肥料。而这只是前奏,帮助种养是后续,“以购代捐”才是保证,全套衔接的服务让村民们吃下了定心丸。学校每年都在当地开展高产马铃薯大面积种植示范和研究,整村推进生态鸡养殖,多次举行养殖技术培训。用村民的话来说:“以前我养的鸡只有5斤重,经过西昌学院的帮助,能养出十多斤重的大肥鸡!”

从2017年开始,西昌学院在全校开展“以购代捐”活动,与采哈乡政府签订了马铃薯供销协议。2017年,学校食堂和全体教职员工共购买延务村、合洛村马铃薯2.5万余公斤,协调对口帮扶布拖的江油市购买了1万公斤马铃薯;2018年,共购买延务村、合洛村马铃薯2.08万公斤,金额4.16万元。2019年,学校把从对采哈乡合洛村、延务村的马铃薯定点采购,扩展到布拖全县。

近3年来,西昌学院投入和引进资金365万元帮助当地学校改善办学和学生生活条件,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400余万元,实施产业和科技扶贫项目50余个,帮扶599户2356人,其中贫困户209户1104人。开展种植养殖技术、务工技能、教育技术等各级各类培训200期,培训人数1万余人……采哈乡的村民收入、教育文化、精神面貌都有了质的飞跃。延务村已于2018年摘去贫困村的帽子,合洛村整体脱贫也即将在今年实现。

如今走进合洛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即将建成的二层羊圈,结实的砖墙、宽敞的圈窝,这是该村黑绵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而养羊的草场,则在羊圈背后的宽阔山坡上。由四川省草原研究所捐赠的两百亩草籽也已经在运上山的途中了。

采哈乡发展了产业,留住了更多愿意在家乡发展生产的年轻人。吉恩三兄弟决定,今年都不出去了,就在家乡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中国教育报》2020年07月12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