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民族文化传承,四川小凉山彝区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

打通学前语言关 彝乡盛开文明花

发布时间:2020-07-12 作者:通讯员 殷涛 本报记者 倪秀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这世界会变大,只要敢说普通话。用语言沟通你我他,朋友遍天下。”日前,一阵清脆的童声在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黑竹沟镇底底古村彝家新寨里回响。十几名彝族孩子唱着“学普歌”,进行“阿依系列节目”彩排。

时间回到2019年6月,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在四川省凉山州雷波县召开的“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现场推进会上,明确把乐山市小凉山彝区的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和金口河区(以下简称“两县一区”)也纳入“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范围。

同年9月,依托2014年小凉山彝区创新开展的“一村一幼”建设,乐山在“两县一区”289个村级幼教点全面启动“学前学普”行动扩大试点工作。截至今年5月底,乐山市小凉山彝区9191名幼儿普通话测试优良率达91.7%,其中优(完全能听懂会说)4735人,占比51.5%。

“让幼儿‘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最终实现‘学会普通话、养成好习惯’。”乐山市学前学普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罗杰介绍,试点工作立足小凉山彝区实际,着力补齐彝区学前教育短板,提高“学普”质量,帮助学前幼儿打通语言关、养成好习惯,从源头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

长期以来,因交通、经济落后,小凉山彝区与外界交流较少。由于语言问题,彝族人外出务工四处碰壁。不仅大人面临沟通困难,彝区儿童也听不懂普通话。

2018年9月,峨边新场乡中心幼儿园迎来了新一批幼儿入园。保教主任王莉娜至今还记得开学当天彝族女孩吉日雪美来到幼儿园的场景:完全不会普通话,辅导员向她提问,她只是呆呆地望着辅导员。

与吉日雪美父母交谈后,王莉娜了解到,她家里人都用彝语交流。

在接下来的一年普通话学习中,新场乡中心幼儿园的辅导员坚持按“学普行动”一日活动流程、每周一计划、每月一主题安排,教会幼儿汉语发音、日常生活用语和对话练习。现在,幼儿园的孩子们不仅能说普通话,还能大方地表演节目。今年5月的“幼儿常用对话练习”测试中,吉日雪美的普通话还得了“优”。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对彝区孩子来说,打通语言关,能为他们今后上学打下坚实基础,对彝区文明风气、彝区建设乃至彝区对外交流都有积极作用。”乐山市教育局副局长周芹表示,乐山始终把“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扩大试点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助推彝区脱贫攻坚的战略工程。构建了“以县为主体探索县域特色成果,以乡镇和村幼为基础探索一线实践成果,以市为统筹、专家引领探索全域示范成果”的试点成果培育保障线。

此外,为保障试点效果,乐山市财政落实专项工作经费140万元,先后争取落实各类建设资金2100余万元,用于补齐配齐村幼各类教学生活设施设备。在“两县一区”开设“互联网+”学普电视窗口,实现289个村级幼教点网络普及,594名辅导员教学APP使用和学普数字资源电视终端使用“三个全覆盖”。

    特色学普,传承民族文化

“村幼辅导员普通话水平、保教水平、整体业务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教师能力不适应需要,是制约‘学前学普’工作的关键。”2019年7—8月,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等单位针对小凉山彝区289个村级幼教点的594名辅导员摸底测试结果显示,首先要打通的是师资关。

为此,乐山市建立以定制培训为主导、特色培训为支撑、幼教点自选培训为助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三级双轮”辅导员培养机制,全方位构建分层分类的师资培养路径。目前,该市累计培训辅导员4000余人次,并全员安装学前学普APP。

记者在金口河区共安彝族乡象鼻村枧水岗幼教点看到,辅导员常妈巫干正利用数字电视和学普APP播放教学视频。她介绍,线上教学资源包括绘本阅读、手指谣、绕口令等内容,老师按需取用,非常方便。

师资水平的提高为幼儿学普提供了保证,同时,乐山市还将幼儿学普与民族文化传承相结合,积极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学普形式。

金口河区通过科研助推幼儿学普,让幼儿在语言游戏、日常生活、家园配合中提升普通话水平。同时,利用“学普小舞台”,让幼儿充分展示自我;开展亲子儿歌朗诵家庭才艺展示活动,鼓励幼儿及家人展示普通话。

“从前,天上有6个太阳、7个月亮,把大地都烤焦了……”这是绘本《支格阿鲁》里面的内容。马边县聚焦“了解本土文化,培育文明新风,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制作了“本土文化绘本”系列。同时,还鼓励村幼辅导员充分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材料、广阔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家长资源和独特的彝族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区域活动。活动收集马边民间手艺,挖掘马边传统美食,选取彝族传说、诗歌、歌谣,创建主题操作区、生活区、表演区,为孩子们创设真实、自然的环境,让孩子们在分享、合作中互动,发展他们的语言和社会性。

“最好的方式,一定是根植本土的,一定是因地制宜的。”罗杰介绍,为编撰更适合彝族孩子的学习材料,12名专家组建研究团队,承担全市学前学普行动扩大试点的专业指导工作,着力加快推进幼儿绘本、儿歌童谣等幼儿学习和教师教学资源研发。

此外,为保证“学前学普”试点质量,乐山市还出台了《乐山市民族地区“一村一幼”升级建设指导意见》《乐山市“学前学会普通话”考核细则》等10个制度性文件,严格开展过程督导检查,确保所有乡镇、幼教点督导全覆盖。

    小手拉大手,离园不离学

“阿依”是彝语“孩子”的意思。最近,阿依系列的主题视频刷爆了乐山人的朋友圈,这就是峨边县组织拍摄的“我是彝家娃,爱说普通话”——小凉山“学前学普阿依系列”节目。

峨边县学前学普办公室主任段晓蓉介绍,节目包含了“阿依讲故事、阿依小演员、阿依小游戏、阿依小医生、阿依小老师、阿依小导游”六个主题,都是结合幼教点的特色拍摄的。段晓蓉希望,通过“阿依学普”的平台将彝族民俗文化、历史传说等融入其中,将文明新风的种子播撒到全社会,实现“小手牵大手,文明齐步走”的目标。

“饭前便后要洗手,果皮纸屑不乱丢……”这是峨边县西河村幼儿园大班孩子卢维涛教父亲阿卢鲁格的一首关于行为习惯的童谣。阿卢鲁格说:“孩子自从上幼儿园后,不但个人卫生变好了,每天回家还用普通话给家人讲幼儿园的故事。”

“‘一村一幼’建设和‘学前学普’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彝乡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峨边金岩乡中心小学教师张华介绍,开设幼教点之前,大部分彝族孩子都直接上一年级,上课时,老师一句话要重复多次,还要用手比画帮孩子们理解。而现在,一个学生带动一个班级,一个班级带动整个学校,学生间、师生间都说普通话。“通过‘小手拉大手’,孩子影响了周围人,农村面貌也焕然一新了。”

村幼点越办越好,彝区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茨竹村幼儿园园长阿祖阿夫告诉记者,自村幼建设以来,许多家长主动把孩子送到离家近的幼儿园接受教育、学说普通话。家长们对阿祖阿夫说:“自己走的弯路不想让孩子再走,学前学普,瓦几瓦(好得很)!”

乐山市教育局局长成定彬表示,随着“学前学普”工作不断推进,该市还将对辅导员的工作环境、薪酬待遇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对试点工作成效进一步拓展创新,凝练经验成果,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学前学普”乐山样本。

《中国教育报》2020年07月12日第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