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中华深处觅宝藏

发布时间:2020-10-21 作者:王乐芬 来源:中国教育报

去过故宫、国家博物馆等博物馆的人,想必都曾对着那一屋屋的文物发呆:琳琅满目,璀璨如星,桩桩件件都是活生生的典故。然后便是心生无限遐想:这些宝物是怎么从中华土地上长出来的?经了谁的手?见证了哪群人的故事?如果宝物会说话,那将有多少惊天秘闻从遥远的古代传达我们的耳畔?

遐想过后,只能丢下。在喧嚣时代里的一个闪念,哪能奢侈到去揪住它不放?于是,那些幸免于战火、离乱、恩仇,被时光暂时还眷顾着的青铜礼器、陶盆玉碗、书画墨宝,便成了中华文明沉默的剪影,除了文物爱好者、专业研究者,它们与大多数的人,隔着遥不可及的时代和言说沉默。

如果文物会说话,想必心中是有痛点的。然而,作家谷清平却巧妙破解了这些国宝之痛。一套《神龙寻宝队——藏在国宝里的中国史》(明天出版社),以童真神奇的故事,带孩子们穿越历史长空,回到一件件宝贝最初诞生的现场。孩子们感受跌宕起伏的惊险经历,也有了极其多元的发现。以《人面鱼纹》为例:

小萌、小山、小海在龙三子嘲风的带领下,穿越到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去寻找国宝人面鱼纹彩陶盆。他们以外来者的身份,活生生体验了一次先民生活:被圆形沟渠围绕的村落、半穴居的建筑、大大小小的茅草屋、又深又长的壕沟,渔猎为主的生活,用标枪、石球、骨刀、鱼鳔等狩猎工具来捕猎……

当然,核心还是聚焦在中华文明的追根溯源上。在寻找人面鱼纹彩陶盆的过程中,孩子们对当时的制陶业、墓葬文化、大巫、鱼神等中华文明之初的样子,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体验。中华先民那早已湮灭在一代代进化中的原始生活,在故事的推进中得以成功复盘。这让来自喧嚣现代的我们,也仿佛跌入时光的隧道,恍恍惚惚成了衣食简素的古人,不知今夕何夕。

是的,这不是一本简单地介绍文物的书。它以现代的考古成果为基点,融合了大量富有依据的想象,还原了先民在这片厚重大地上努力生活的样子,也让我们看到中华文明坚韧而顽强生长的轨迹。这是一部藏在国宝里的中国史,中华儿女应该跟着去踩一踩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的文明脚印。

还不仅仅如此。书中看似清浅有趣的故事深处,还有求索大道和对生命的苦苦追问。在孩子们穿越到四千年前的陶寺古国,寻找中国历史上第一件金属乐器——陶寺铜铃的时候,我们分明感受到作者的笔下,出现了不同于《人面鱼纹》的强烈情绪:为何终日劳作的工匠只配蜗居在圆形窝棚里,日日所得竟然喂不饱一家妻儿?为何有着真正音乐才华的孩子,竟然不能正当拥有父亲手制的一个小小陶铃,让父亲时刻面临受罚甚至砍头的奇险?……不解、责问、控诉、愤怒,伴着故事层层推进。庶民之痛,阶层之思,何为进步?何为平等?这种对生命存在和社会制度的思考,一定会在故事的深处熠熠生辉。它如一束光,照进孩子们清纯稚嫩的心田,播下一颗追问的种子。这种追问甚至比文物的故事更可贵!人类因何进化?社会因何发展?地球的未来往何处去?这是对陷在书山题海中的孩子们最朴素的思想启蒙。我们身为社会中一员,理应关心国家大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部寻宝史,长长中国史。读懂了这样一部蕴含奇思妙想的书,再去博物馆,再去看那些陈列柜里闪闪的国宝,我们会不会有了更绵长的遐想……中国有那么多博物馆,收纳了我们的祖先遗留下来的那么多沉默的国宝。亲近它们,想象它们,解读它们,每一件国宝都有一段妙不可言的故事。中华深处觅宝藏,文明传承趣味长。推荐读它——《神龙寻宝队》。

(作者系浙江省特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0年10月21日第1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