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战“疫”激发决胜全面小康更大决心

发布时间:2020-10-22 作者:徐艳玲 王敏 来源:中国教育报

摘 要: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越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越需要理性认知和应对各类风险与挑战。在当下,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范围内蔓延,进一步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下行压力,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亦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我们一方面要充分估计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要明确疫情没有改变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大逻辑这一确定性,提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信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视阈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

■理论特稿/“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专论

观点提示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新冠肺炎疫情不但没有阻止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反而进一步强化了人民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奋斗意识,激发了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更大决心。

日前,在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严重洪涝灾害的考验,党中央坚定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决心不动摇,全党全社会勠力同心真抓实干,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顽强奋斗攻坚克难,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现在脱贫攻坚到了最后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保持攻坚态势,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越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越需要理性认知和应对各类风险与挑战。在当下,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范围内蔓延,进一步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下行压力,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亦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我们一方面要充分估计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要明确疫情没有改变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大逻辑这一确定性,提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信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视阈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

理论逻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根植于从生存到生活的自我超越

马克思指出:“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里“有意识”的核心所指即超越性,这一超越性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就是从生存到生活的自我超越。动物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它们只能利用自身的存在引起简单的自然界变化,动物的这种生命活动仅被称为“生存”;而人不仅以生命形式存在,而且能在意识到该生命形式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意志充分利用自然界服务于自身目的,人的这种生命活动被赋予了“生活”的意蕴。简言之,人的生命活动内涵着从生存到生活的自我超越,是能够将意识中的理想图景转化为现实的活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其从生存到生活的自我超越的延展。但人通过满足生存生活需要以确证自身、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并不是人的目的性的任意发挥,而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的,即从生存到生活的自我超越有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基本规定。

作为根植于自我超越的现实活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样内涵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基本规定,这一规定促成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稳固性和客观性。一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合目的性的直观表达,人总以理想维度引领超越现存的目标追求,作为希望主体存在的人们不会停下奔向未来的脚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新冠肺炎疫情不但没有阻止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反而进一步强化了人民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奋斗意识,激发了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更大决心。另一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着合规律性的根本遵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向了新高度,人民的生活水平随之提升,人民的消费结构也从以物质为主的数量满足型向以物质文化等多维并行的质量满足型转变,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社会主要矛盾的演进规律看,疫情不仅没有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反而使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产生了对美好生活更为强烈的向往。

历史逻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承续于美好生活创造的历史进程

新中国70多年历史,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40多年历史,展现了中国人民在现代化之路上披荆斩棘、砥砺前进的感人画面。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场景分布于不同的历史时空中,构成了前后相继、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回望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历史进程,我们看到,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浴血奋战建立了新中国,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探索中踏上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新征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推进改革开放,明确提出了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推向新世纪;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重视发展质量,向着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努力,使人民的美好生活追求站上了新起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确立为党的奋斗目标,人民进入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时代。纵观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进程,从人民物质生活相对贫乏到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不管顺境还是逆境,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都不曾停歇。身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历史进程没有因疫情而被切断,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推进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现实逻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活化于参与劳动奋斗的伟大实践

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正是因为劳动,人类开始直立行走,告别了茹毛饮血、衣不蔽体的野蛮生存状态。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劳动不再仅作为谋生的手段存在,更重要的是发展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能通过劳动奋斗才能实现。人的生命活动的超越性决定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持续进阶的,劳动奋斗始终是不断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根本路径,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支撑。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常态化疫情防控不断推进,复工复产有序进行,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当前,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新经济新业态破势而生,如快速上线的同乘查询系统实现实时追踪、零接触的在线问诊实现隔空把脉、方便快捷的购物平台实现“云”端服务。传统业态利用新技术实现强势转型,如直播卖货打开销售网络、共享员工催生协作经济、智能化管理优化管理模式。疫情不但没有阻断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转化路径,而且在孕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基础上,激发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大韧性和活力,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坚实基础。疫情防控的形势越是复杂,人民越是凝心聚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越是艰巨,人民越是奋勇前进。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亿万人民保持了应有的劳动热情和奋斗激情,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现路径没有改变,坚持以兢兢业业、甘于奉献的劳动自觉和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总之,从人的生命活动的自我超越中,我们把握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在理论根据;从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厘清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悠久历史传承;从人民劳动奋斗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明确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路径依赖。这构成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大逻辑,这一大逻辑是我们坚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信心的重要理论支撑。历史地、辩证地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和破坏是暂时性的。在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冲刺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会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秩序不断恢复中得到进一步彰显,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持续地提供强大动能。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徐艳玲系该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本文为教育部当代社会主义重点研究基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研究专项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SDZXWT01]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0年10月22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