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引入关键经验 深耕节气课程

发布时间:2020-10-25 作者:戈林林 来源:中国教育报

关键经验是近年来学前教育领域的焦点话题,它对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如何科学地开展教育工作,有效地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际上,关键经验既是课程的框架与线索,也是评价的重要指标。

关键经验理论的引入,对幼儿园节气课程的开发实施意味着什么?对幼儿园节气课程目标、环境创设、活动设计实施有哪些启示?显然,厘清这些问题,才能真正让节气课程落地。

基于关键经验,审思课程目标

目标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属。很多幼儿园在开发节气课程时,会迷失在课程的领域目标中,忽略课程目标本身最核心的要素:课程目标是否建立在本园幼儿现状基础上?是否针对幼儿当下的实际生活与发展需要?是否兼顾现实需求与长远发展?没有规划和设计的节气课程看起来“热热闹闹”,实质上容易忽视幼儿关键经验的提升。

目标定位:幼儿在“当下”的体验和感受是课程目标的重要向度。儿童现实生活是建构幼儿园课程的根基。幼儿在“当下”的体验和感受应该作为最重要的目标存在于目标体系之中。因此,在建构节气课程目标时,积极、愉快的体验,能够舒展天性,感受当下生活的丰盈,是课程目标的重要向度。另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所以,在节气课程目标体系中,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应始终贯穿于幼儿的整个学习中。

目标结构:应包含课程总体目标、节气主题目标和具体活动目标三个层次。北师大教授冯晓霞在《幼儿园课程》一书中指出:“关键经验可以作为课程的二级指标。”关键经验是课程设计者希望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的、对达成教育目标至关重要的学习经验,是通向目标的桥梁。所以,节气课程目标体系应该包含课程总体目标、节气主题目标和具体活动目标三个层次。课程总体目标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发展特征,结合二十四节气内容设定,统领课程发展方向;节气主题目标是教师对节气主题中计划完成的关键经验的集中表述;具体活动目标则是将主题目标进一步细化,是主题目标在具体活动中的体现。我园经过班级、年级、园级三级审议,逐步构建出“岁时记”节气课程目标体系。

形成支持性环境,丰富课程资源

节气课程的开展离不开资源的挖掘利用,其中关键在于资源是否丰富、适宜,能否在与幼儿的互动中转化为有益的关键经验。因此,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支持性环境,以引发和保障幼儿的主动学习。材料、选择、操作、儿童的交流以及教师的支持,是幼儿主动学习的本质特征,是形成支持性环境的关键。现实状况却是节气课程多以成人意愿为主,材料单一,选择少,缺乏直接互动的环境资源,实施过程中易忽视幼儿想法,教师给予的支持不够。为改变这一情况,我们采取两个策略:

第一,构筑生态环境,形成“自然资源地图”。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自然交往的过程中逐步摸索、积累出来的一套时间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经验总结。要让幼儿感知节气,就要让他们像古人一样与自然交往,和环境充分接触。因此,在水泥丛林的建筑中,构筑如花园般的生态环境,形成园内“自然资源地图”尤为重要。

比如种植园地,是调动幼儿各种感官进行体验、探究的场所,能使幼儿与土地、植物深入对话。我们把种植园地称为“田横头”(吴地方言,意思是农田、菜园),其中既有充满野趣的“自留地”,也有充满挑战的“小水沟”,更有阳光房、小木屋等充满探究的“秘密基地”。在园内生态环境持续改造过程中,“田横头”“小山坡”“小树林”“小花圃”一一收录到“自然资源地图”中。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幼儿在丰富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物候观察、农耕种植,学习与自然相处之道。

第二,把握动态事件,形成“人文资源智库”。节气文化不应该是年代久远的展览品,而应该赋予它新的活力,让节气成为一种不断再生产的文化资产,成为节气课程中周而复始、循环不绝的“人文资源智库”。

在节气文化中有很多风俗习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关注这些变化,就是把握课程生长的契机。在中国历史上,清明节气具有特殊性。中国人悠久的风俗习惯,如寒食节、上巳节,都在清明前后。《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宋代盛世清明的图景,民间三节并举相沿成习。今年清明是国家公祭日,北京天安门广场降下半旗,表达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我们密切关注这一新闻大事件,开展“折柳寄思祭英烈”活动,教师在线分享抗疫英雄故事,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如折千纸鹤、做柳条花环、画超人医生等,寄出思念,致敬英烈。

设计适宜活动,活化课程实施

关键经验在儿童经验系统中起节点和支撑作用,这启发教师应围绕关键经验设计适宜活动,让幼儿主动学习。在建构“岁时记”节气课程框架中,我们以时间为经,以“发现自然密码、体验民俗风情、品味饮食健康、滋养文化创意”为纬,通过集体审议,构建出每个节气主题的关键经验和“预+遇”写生图。“预”指的是计划、预设活动,“遇”指的是遇见、生成活动,“写生图”即主题网络图。在课程实施中,需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创新课程形式,避免“低水平”经验重复。在“岁时记”节气课程实施中,尊重幼儿学习特点,探索多样化的课程实施途径和活动组织形式,将节气课程自然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其中,根据节气时序开展的“白相相”(吴地方言,意思是游戏、耍乐)民俗游戏活动,深受幼儿青睐。如春分竖鸡蛋,鼓励幼儿选择光滑匀称的鸡蛋,轻手轻脚在桌上把它竖起来。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常常窘态百出:有的鸡蛋滑下桌面,磕出一地蛋液;有的幼儿寻找双面胶、小积木、瓶盖子辅助,试图让鸡蛋竖立。立夏打秤花,幼儿轮流站上电子秤称重,同伴边记录数据边说吉祥话,“秤花一打××斤,小官人长大会出息”。在“白相相”民俗游戏中,关键经验的牵引,避免了低水平经验重复,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二,捕捉魔法时刻,避免“低质量”浅层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遇见教学的所有细节,而在于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受教育者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捕捉魔法时刻,积极引导,随机生成。在大班清明主题活动实施中,某班幼儿爬山时发现山上插满森林防灭火的旗帜标语。“都是字”的疑问被教师敏感捕捉,于是生成了“防灭火宣传画”活动,向爬山的幼儿宣传寒食禁火、保护森林的习俗。随机生成的活动,贴合实际,幼儿学习态度主动、方式直接,避免了“低质量”的浅层学习,逐渐向深度学习发展。

课程的评价是课程运作的“终点”,又是继续发展的“起点”,伴随课程运作的全过程。“岁时记”节气课程评价,从关键经验出发,又基于关键经验完善课程评价,形成逻辑上的闭环。在实施中,教师可以参照关键经验,观察幼儿在节气课程中的典型表现,或收集与关键经验相关的作品,作为评价幼儿学习的证据,从而客观、真实地评价幼儿的发展情况。

深入研究二十四节气,才发现这是一本中国古人给当下生活的“答案之书”。虽如此,但二十四节气在幼儿园领域的开发,不能盲目,要注意开发的“适宜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形成富有地方特质的、符合幼儿生命节律的园本课程。

(作者系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梅荆花园幼儿园副园长)

《中国教育报》2020年10月25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