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中职语文教学巧用多媒体导入新课

发布时间:2020-11-10 作者:周厘里 来源:中国教育报

导入是中职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犹如乐曲的“引子”、戏曲的“序幕”,或设疑激趣,或引人入胜,或营造氛围,或酝酿情绪,或归纳总结,或温故知新,能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之中。利用多媒体导入课文,以其声光电的完美结合,更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为新课学习做好扎实的铺垫。

中职学生大多文化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不强、注意力不集中,良好的课文导入显得尤为重要。

利用多媒体渲染氛围

诗歌等抒情作品教学,普高教师一般是知人论世直接进入课文,在应试的压力下,学生很喜欢这种信息量较大的导入方式。但职业学校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普遍不在状态。我的做法是,利用多媒体营造与课文情感相吻合的教学氛围,拉近学生和课文的距离,让学生身临其境,与作品产生强烈共鸣。

如教学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在《黄河大合唱》背景音乐中播放日本侵华暴行和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的视频和图片。教师用慷慨激昂的语调导入新课:“抗战时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华北、华东、华南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我爱这土地》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主义诗歌。”

利用多媒体再现课文内容

很多中职学生没有很好的阅读习惯,小说、话剧和叙事性散文等篇幅较长的课文一般很难读完,甚至不愿意去读。我把其中的重要细节、情节做成动画或是从电影中剪辑镜头制作成视频,配合导入语,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学《项链》时,我从电影《项链》中剪辑了路瓦栽夫人幻想华贵生活、在舞会上大出风头、丢失项链后憔悴的生活状况等镜头,并配上适当的解说,“她出身贫寒却向往虚华的生活,她有幸出席了一场高贵的舞会并出尽了风头,却为此付出了自己美丽的青春和一生惨淡的代价。她就是《项链》一文的主人公路瓦栽夫人——一个爱慕虚荣的女人”。通过画面和导入语的配合,作品的主要情节和主人公的突出性格一下就吸引了学生,为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利用多媒体设置悬念

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是中职教师时时关注的问题。最好的方法无疑是巧设悬念,在导入环节尤显重要。我的做法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生动传神的讲述,将知识、技能集中地转化为一个悬而未决的谜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在讲授《废墟的召唤》一课时,先是播放古巴比伦古城遗址、庞贝古城遗址和二战中被严重毁坏的斯大林格勒、被炸成废墟的日本广岛等视频和图片资料。学生一边看一边发出惊呼声,我适时提问:“同学们,中国有没有这样的废墟?有没有过同样惨痛的经历?”在悬念已经设好、学生求知热情高涨之时,我趁机播放《火烧圆明园》片段等相关资料,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同步解说:“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在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它不是毁于地震,也不是毁于火灾,甚至不是战争的无奈之举,而是毁于侵略者有意为之,肆意的烧杀抢掠,这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这样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吸引住。

利用多媒体展示社会热点

中职学生十分关心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把教学内容跟当前时事、社会热点联系起来,巧妙地引入课堂,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起他们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

在教学《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时,我首先播放神舟五号的发射视频。学生看到火箭冲天、杨利伟在太空招手的画面,听到解说员庄严的解说,全部屏气凝神,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视频结束,我向学生介绍:“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10月16日返回舱安全着陆,实现了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回顾中国的航天史,就是一部不畏艰难、波澜壮阔的创业史,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飞向太空的航程》,一同感受中国科学家勇攀高峰的崇高精神。”至此,一种强烈的爱国情绪牵引学生以一种积极的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利用多媒体融合专业特色

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融合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怀,增强学习自信心,学生兴趣十分浓厚。

我在计算机专业上《雨巷》公开课时,课前要求各学习小组自写一段导入语,配上自制的PPT或视频。上课时我轮流播放各组作品,那种凄美的意境一下就把大家带入诗歌之中,赢得评委的一致好评。

在今年的教师职业能力竞赛时,我的学生是公关旅游专业,课文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为此,我设计了一段别出心裁的导入方式:各组派一名代表自拟苏轼朗诵的配有视频和音乐的导游词,其中一组学生的导游词是:“同学们,这就是长江,这就是三国时期赤壁大战时留下的营垒。‘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像周瑜一样的英雄在这里成就了一番不朽的事业。而900多年前,我政治失意,累遭坎坷,被贬黄州,游览此地,感慨万千,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可哪想到竟能流传千古,哪料到近千年之后,我苏轼竟然比周瑜的名气响亮得多。”这种穿越式的导入方式,令人耳目一新。

在工美专业教授《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我设计的导入方式是,请一名美术功底较好的学生,根据我剪辑的视频和解说,在黑板上画出林黛玉的大致行踪,复杂的课文一下变得明朗清晰,学生们的阅读和学习感觉轻松多了。

(作者系湖南省汨罗市职业中专学校教科室主任)

《中国教育报》2020年11月10日第10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