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爱国情怀

发布时间:2020-11-12 作者:赵新华 曹婷 来源:中国教育报

统编语文教科书中具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它是学生形成国家意识的重要载体。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好语文教科书,厚植家国情怀。培养青少年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具体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了解汉字,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学生从小就要识字写字,但这仅仅是完成语文学习的第一步,学生还必须进一步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专门设置了一个“遨游汉字王国”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汉字字体演变的历史进程——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楷书。楷书是现在比较常用的字体,“楷”就是规矩、楷模的意思,写出来的字方正规整,就如同做人一样。

随着层次的提升,学生开始接触书法作品和我国的一些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的《颜勤礼碑》、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柳公权的《玄秘塔碑》、赵孟頫的《三门记》,这些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在汉字学习中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发扬中国的书法文化。

统编语文教科书同时注重识字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紧密结合。如一年级上册“识字(二)”第10课为《升国旗》,“向着国旗,我们立正;望着国旗,我们敬礼。”显然这不是单纯的识字,通过对升国旗时庄严肃穆仪式的描绘,能够强化小学生的国家意识和集体观念。

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本身,汉字还可以书写在扇面、牌匾以及印章等载体上,将汉字变成表达中国文字的成果,把中国文化带出国门,走向世界。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早在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就说过:“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圣贤先哲、诗人作家将自己的情感寓于作品之中,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有责任体会这种埋藏在血脉中的情感,激发青少年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翻开统编语文教科书,《〈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讲的是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唱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讲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己亥杂诗》中龚自珍坚定“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信念是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舍生取义”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文化从来都是有确切的物质形态和载体的,《传统节日》这首歌谣唱道:“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过端午,赛龙舟,粽子艾香满堂飘。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要让青少年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活动,从认识到认同,循序渐进地感悟节日文化的内涵。

展现祖国山河秀美,热爱美丽中国

《神州谣》中一句“我神州,称中华,山川美,可入画”,打开了中国辽阔疆土的无限风光。单独看山川大河、亭台楼阁或许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经过文学家的品味涵咏,这些景物就被注入了灵魂,让人产生想要亲自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冲动。学习过统编语文教科书的学生,便忘不了《七月的天山》中的“蓝天雪峰、山涧溪流、无边繁花”,忘不了崔颢笔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黄鹤楼,忘不了杜甫笔下“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泰山,忘不了孟浩然笔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洞庭湖。

铭记历史,激励我辈奋勇前行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中,诞生了不少伟大作品,描写了无数具有爱国情怀的英雄人物。如北朝民歌《木兰诗》描写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事迹,凸显了她深明大义、果敢坚强、不慕名利的品质,表现了她保家卫国的情怀;一首《满江红·小住京华》写出了秋瑾寻求救国之道、巾帼不让须眉的志向。

在革命的征途上,多少革命先辈不惧炮火,付出了鲜活的生命,换来今天的盛世和平。《七律·长征》中毛主席率领的中央红军经历了艰难险阻,翻越岷山之后,表达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之情。《梅岭三章》中陈毅在梅岭被国民党军队围困,危难之际,他以献身革命的决心推进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进程。《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英勇的八路军战士,他们为掩护主力部队和群众转移,引诱敌人走向绝路,宁死不屈,用鲜血谱写出一首壮丽的史诗……学习这些课文,学生可以体会到新中国成立之前,革命先辈们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精神。

《开国大典》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庄严宣告,使全场三十万人欢呼雀跃。在建设新中国的历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爱国人物,如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等,在统编语文教科书中都有专文记叙他们的事迹。他们的精神值得每一位青少年学习。

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同时,不能忘记我们曾经的痛。《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记述了在第四个国家公祭日,中国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这一事件。统编语文教科书编选此文就是为了唤醒青少年“不忘国耻,自强不息”的意识,从而进一步激发爱国热情,凝聚奋进力量。

无论是唤起民族历史的记忆,还是关注当下热点塑造时代先锋,统编语文教材都离不开爱国这一核心。青少年是祖国发展的后备军,统编语文教科书绘制出的家国情怀画卷,相信能使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增强自身修养,成为国家需要的有用之才。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0年11月12日第1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