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一带一路”倡议激发内生动力,为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高职来华留学生教育如何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0-12-04 作者:韩玲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要建立并完善来华留学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构建科学的来华留学生培养目标,全面提升来华留学生的培养质量。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积极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快速增长。如今,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英国,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虽然2020年受疫情影响,留学生数量呈现一定的波动,但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逐步恢复,“留学中国”将会展示出强大的吸引力。

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教育是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经济交流与产业合作,急需大量技术技能型、实践型人才。“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激发了我国高职留学生教育的内生动力,为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职业教育特点,探索适合高职来华留学生教育的体制机制,激活我国高职教育对外输出能力。

    加强顶层设计多元协同共治

国家、行业企业、高校是在高职留学生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三个主体,应建立多元利益主体协同共治的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机制,政企校共同保障来华留学生教育品质。

政府强化统筹规划,发挥政策撬动作用,给予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同等的权利与义务,使高职院校在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机会。各高职院校应将招生条件、学籍管理、毕业要求等制度细化、具化,吸引优质生源来华留学。

“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可主动为高职院校提供海外项目所在地的生源情况及培养要求,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和项目,共同培养当地急需的各类建设人才。此外,“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可与高职院校结成合作伙伴,以订单班的方式培养来华留学生,并鼓励来华留学生毕业后在其国家的中资企业就业。

高职院校应深入解析留学生来源国不同的产业发展特点,精准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个性化人才培养需求,并探索双向互通的职业教育合作框架,积极推进与沿线国家高职教育课程互认、学历互认政策构建,完善学分转换机制,提升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体制对接的可行性,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

    强化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与特色

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尤为重要,对留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框架应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语言+技能+素养”为核心优化留学生课程设置,根据来华留学生的学习期限和选修专业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

汉语强化。高职英语教学“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高职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高职院校留学生汉语教学应以需求为导向,根据留学生未来所从事行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行业汉语的内容,在强化留学生基本汉语交流能力的基础上突出语言的实用性、工具性和职业性,以语言教学助力留学生的技术技能学习。2020年的疫情凸显了线上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国家优质汉语教学慕课资源,并依托院校优势专业及本校留学生特点开发优质线上教学资源,为留学生自主学习汉语搭建平台。

技能养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人才的学历要求并不高,更需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具备较为完备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及职业技能校内外实训基地,应充分利用其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优势,注重技术技能培养,帮助留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使其回到母语国后不仅能承担与专业相关的汉语翻译工作,还能从事专业技术工作。

文化育人。多元文化背景是来华留学生的主要特征。来华留学生教育是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教育形式。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留学生在不同于母语国文化的中华文化环境中学习、生活,文化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产生文化障碍和冲突。若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不仅会阻碍其在留学国的跨文化适应,更会影响留学生回国后知识应用与实践的再发展。因此,来华留学生教育需要增加文化熏陶,例如开设各类具有中华文化内涵的特色课程,开展浸润式的中华文化体验活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提高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实践拓展。实践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高职院校应依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平台,搭建好来华留学生的社会实践平台,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并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和相关的监督与激励机制,帮助留学生提升专业能力,提高留学生谋求自身发展和服务社会的本领。留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通过实践活动将书本知识、课堂知识变成直观体验,多维度、多层次、全方位地了解当代中国、感知地方文化,将知华、友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真实的语言习得语境,对提升留学生的语言能力亦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商业集团合作开展的“感知浙江”留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来自喀麦隆、尼日利亚、加纳等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通过体验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几十个工作岗位的业务流程,深入了解了服务区的各类工作,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才培养供给侧的中坚力量。高职教师担负着提供智力支持和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支撑的重任。近年来,高职来华留学生体量的增加及生源结构层次的变化,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立一支具有国际素养、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多元文化理解力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对于保障留学生培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内外兼修,以本土师资的国际化和吸纳海外优质师资力量为路径,不仅要通过高质量的人才引进丰富师资队伍的结构,同时也要在本土化培养的基础上推进师资的国际化建设,把国际素养纳入教师专业成长培训体系,为“智力丝绸之路”提供人力资源储备与保障。

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立足于“职业”特色,提高留学生人才培养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的适切性,推进与沿线国家的教育共建共享,保证来华留学生教育提质增效。

(作者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项目“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与中华文化认同——基于浙江高校的调查”[Y201942437]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0年12月04日第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