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把区域教育放在整个社会生态的背景之下、历史和现实共同构成的时空之下来思考——

做好开年计划 工作更有成效

发布时间:2021-01-12 作者:常生龙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者按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未来五年,工作如何布局?今年开篇,教育如何突破?本期,我们邀请区域管理专家和教育局长们一起来给2021年的工作划划重点。他们的方案,您不妨看看。

2021年,对我们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转折之年,也是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加速启动之年,更是“十四五”发展规划的起步之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年初做好工作计划,为一年的工作定好基调,才能少做“救火”式的应急性工作,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

计划的重要性

学校、教育局等每年都会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对一年的工作做出安排。大家非常关注计划的制定,是因为计划渗透于教育教学治理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计划的重要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减少不确定性对工作带来的不良影响。教育正处于从以班级授课制为特征的集体化教育向以人工智能和自适应系统为特征的个性化教育的转变阶段。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的观念的持续变化,使得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

工作计划就承担着预测变化并设法消除这种变化对组织产生不良后果的任务。在编制计划时,我们需要根据现有的政策、所具备的资源条件等来分析可能发生的变化,并充分利用变化所创设的新机遇推动组织拾级而上。

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一个好的计划往往是领导和员工共同协商制定出来的,引导员工积极参与的过程,其实就是思想的动员和统一的过程。计划就像一个施工图,描绘了一段时间之后组织将实现的目标以及所产生的预期成效,让参与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能意识到自己的作用。有了路径清晰的计划,员工们更容易抬头看路,不用扬鞭自奋蹄,自动自发地将分管的事情做好,以保障组织的正常运行。

有利于工作节奏的把控。工作计划不仅仅是相关事项的罗列,也是对时间的合理安排。在制定计划时,可以将各类事情划分为“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重要不紧急”四种类型,以此来分配时间。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完全不要去做;不重要但紧急的事,尽量少做,如果有可能的话,最好委托给别人去做;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必须立即去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要有计划重点地做,工作中要将80%左右的精力放在这类事情的处理上。

计划的核心要素

一份完整的工作计划通常由如下要素组成:

目标以及具体的工作内容。将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区域的“十四五”规划和本地的教育教学实际相比照,找到学校或区域教育发展的瓶颈和难点,自然就能找准新一年的奋斗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目标不能太多,也不能面面俱到,其中有一个取舍的问题,否则时间和精力跟不上,很难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何时何地去做。事情有轻重缓急,做事更要因地制宜。有些工作是常年性的,有些工作是阶段性的,要明确工作计划中各项任务的开始和完成时间,把控好工作进度,以便教育教学工作保持良好的节奏,并有利于对各种资源进行有序的调配和使用。有些工作是开放性的,有些工作则有明显的场域特征,要仔细研究各项工作计划实施的场所,以便更合理地安排计划实施的空间。

由谁来具体落实。工作计划通常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需要各方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全力推进。但涉及到跨部门、跨领域的事情,各方在做的过程中常常畏手畏脚,担心自己手伸得太长。这就需要明确各项工作的牵头人和牵头部门,协同配合推进的部门和责任人。这种目标明晰、权责分明的工作团队,往往可以迸发出一个个创新的火花。

质量评估和督查机制。在启动一项工作计划的同时,要依据设定的目标和工作内容,制定工作标准和评估指标,对过程和结果提出具体的要求。要建立具有专业水平的工作计划推进督查委员会,定期或者不定期对每项计划的工作进展加以跟踪并做出阶段性的评价,督促计划的有效执行。

做好计划的策略

常规的工作不需要计划,计划的工作往往都与改变有关。特别是在教育处于大变革的时代,我们制定的很多工作计划都指向师生的行为改变。而要改变行为,就必须要改变思维,给大脑“重新接线”。当下的教育,所倡导的几种主要的思维模式是:系统性思维、注重关系的思维和注重过程的思维。这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就能看得明白。

在没有大数据的时代,在研究事物的时候,很难从整体、全局、系统的角度把握,我们采取的主要思维模式就如庖丁解牛般,从一个个局部入手,通过对局部的了解来推测整体或者系统的状况。现在有了大数据,很容易就能掌控系统的全貌,对系统中各部分的作用和价值也会有新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再固守原来的思维模式显然就会落伍。要把学校和区域教育放在整个社会生态的背景之下,放到历史和现实共同构成的教育改革的时空背景下来思考。

学校和家庭、学校和社会、学校和学生、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组成了一张千丝万缕的关系之网,其中的每一个要素都会对教育的质量、学生的学习状况等产生影响。仅仅从静态的、孤立的视角研究教育教学行为、推进工作计划的开展,是很难取得预期效果的。教育改革要取得成效,必须要打破现有的教育藩篱。

过程是由一系列的事件所组成的,事物的本质往往通过这些事件表现出来,关注过程,有可能使我们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做出更精准的判断和评价。教与学的成效,是多方共同努力参与的过程,也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师生的成长不仅取决于丰富的智力活动,更取决于情感凝聚的热切度和专注度,取决于意志力量的自控度和持久度,取决于语商表达的确切度和精彩度。

计划是否成功,最好的衡量标准就是行为是否改变。而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改变行为必须建立在思维方式重建的基础上。明晰了这些,工作计划的制定就更有的放矢了。

(作者系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

《中国教育报》2021年01月12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