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他心中的好校长,爱读书,爱学生,爱教师,他时时对照反省

三封信里“看见”袁卫星

发布时间:2021-03-10 作者:本报记者 于珍 来源:中国教育报

校长名录

袁卫星,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第一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新教育研究院新生命教育研究所执行所长。

“我心目中的好校长,是一个热爱读书的校长,一个热爱学生的校长,一个热爱教师的校长……”1998年,作为知名语文教师,袁卫星应某报邀约,对心目中的理想校长进行了描述。

20年后,作为深圳市宝安区面向全国引进的高层次人才,48岁的他出任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第一实验学校(以下简称“新中实验”)校长。很快,学校面貌有了改观,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行列。这位在师生们看来直率、热情,还有点儿孩子气的校长,依然会不时翻出这篇文章,“时时对照,常常反省”。

“你们的大朋友:袁卫星”

袁卫星很爱写信。

出任新中实验校长之后,他给孩子们发出的第一封公开信是关于走路和出行的。这源于他的日常发现:课间,学生上下楼梯在奔跑;坐地铁时,车厢里有学生吃手抓葱油大饼;有学生骑车上学时,将自行车骑上快车道……

“对学生的培养,不是应该从日常行为开始吗?”在袁卫星看来,衣、食、住、行,既与知识有关,与能力有关,更与价值观有关。

在信中,他谆谆告诫孩子们:“希望从今天开始,校园里不再有不讲安全,不讲健康,不讲文明,不讲伦理的学生;希望走出校园,不看我们的校徽,人们也能通过言行认出我们是新中实验的人。”

给孩子们的信,每封的落款都是——“你们的大朋友:袁卫星”。

作为学生们的大朋友,袁卫星把学生阅读的地位看得很重。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来校参观,一进校门完全震惊了,“不大的校园,除了书香,就是花香”。图书被“请”出了图书馆,几万册图书遍布校园各个角落,取阅无需任何手续,归还全靠自觉。

“书不仅没少,反而变多,因为不少家长、孩子把家里的闲置书拿来流通。”袁卫星说。学校还将原有的图书馆改造一新,交给地方图书馆办分馆,全年向学生及周边居民开放,成为馆校共建示范项目,还被评为深圳市最美校园图书馆。

在上学期的散学典礼上,袁卫星向学生们许下诺言,如果在寒假中看完10本书,并且开了学找他分享交流的,每人奖励一本他的签名书。于是,开学后,不断有学生推开那扇常年不上锁的校长办公室的门。学生们也信任他,一个实诚的五年级学生,提了沉沉的10本书找他“分享”。也有学生忍不住向他炫耀:“校长,我这个寒假读了30多本书。”

早年被袁卫星的一场讲座“唤醒”并放弃自杀想法的一名外地学生感叹:“好的老师正如同悬崖边的树,能挡住那些失足坠落的学生。”袁卫星很认同这句话。刚到新中实验时,一天听完课,袁卫星问后排一名几无收获的女生为什么不动笔不发言,她说,“我是差生”。他感到阵阵悲凉,随后发出了一个通知:即日起,请班主任将上课趴台的学生调至教室第一排,调回对这些孩子的关注,调出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来。

他还聘请了两名爱打架的学生当他的特别助理,协助管好全校学生的校内外安全。“我相信他们是能转变好的,因为他们还只是孩子。只是,教育需要一些方法,一些过程,一些火候。”袁卫星始终认为,走进学生心灵,教育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做给教师“搭梯子”的校长

袁卫星也爱给教师们写信。

“做得好,班主任是同学们生命中的贵人;做得不好,班主任也可能成为同学们生命中的缺憾。”在学校的第二届班主任节上,他致信勉励班主任群体。

都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但在袁卫星看来,没有好的铁轨,再好的火车头也开不起来;没有好的车厢,再好的火车头也拉不了东西。“好的铁轨就是好的政策,好的环境氛围。而好的车厢,就是校园里尊师重教的小环境、小氛围。”

每年教师节,新中实验的教师们都会收到袁卫星奉上的几枝康乃馨、一盒桃李。作为校长,他平时几乎每天早晨7点前到校,晚上7点半后离校,中午只在办公室沙发上躺一会儿,而且坚持上课,做副班主任。

有人不理解,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袁卫星答:“就是将学校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和教师们站在一起、干在一起。这样能更好理解尊重一线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毕业班教师,尊重他们的艰苦工作。”

“作为校长,老师要登多高的楼,就该尽量给他搭多高的梯子。”袁卫星说。2018年7月,适逢学校建校10周年,他发动教龄10年的教师一起摘下他们当年创校时种下的芒果,然后开“芒果会”(教师发展座谈会)。击“果”传“话”,轮到发言的教师,个个红了眼眶,他们谈得最多的是专业发展。

这次“芒果会”上,学校确定,让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外出培训一次,并争取了成倍的各级课题,让更多的教师做“实践的研究者,研究的实践者”。学校还引入了朱永新教授新教育实验所提倡的“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理念,助推教师在一次成长基础上再次成长。

尽管是校长,袁卫星还是觉得,生命的活力在课堂。作为语文特级教师,他也一直在带徒弟,引领着青年教师的成长。有一次,他和徒弟谈工作时说:“教师的成长不能仅仅停留在做一个‘熟练工’,教书就像是炒鸡蛋,是个技术活,你甘心用一种方法炒鸡蛋,并重复30年?创新无他,只不过求乐趣而已。”

“把教师教育的幸福体验、成功体验激发出来的校长,是最好的校长,我觉得,袁校长做到了。”一位青年教师这样评价袁卫星。

通过教育“唤醒”生命

还有一封特别的信,是袁卫星为校园里的两只鸭子而写。

2019年9月,袁卫星将两只流浪鸭带到校园,放到了学校鱼池饲养。学生十分喜欢这两只小鸭,每节课间都去鱼池边驻足。谁料,两只小鸭长大后在鱼池中乱咬刚种下的睡莲。它们不仅吃莲叶,更吃莲花,甚至还会把莲根咬断。

“这该怎么办?”袁卫星写信向全校“求助”,公开征集“校鸭”的管理办法。公开信一经发布,全校学生便开动小脑筋,纷纷献计献策。袁卫星认真回复了每名学生的意见,并牵头成立“校鸭管理委员会”,任命教师和学生为委员会成员,共同参与管理。通过“求助”学生,帮助解决鸭子和莲花的矛盾,将学生的视线聚焦到和谐自然、生命可贵这样宏大的课题上。孩子们认为,这是一堂有意义的生命教育课。

袁卫星对生命教育的关注和研究源于一堂普通的语文课。2003年,在他任教的班级里,一名心理脆弱的学生在日记本上写下了遗书性质的文字,被其同学及时发现并报告,作为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的袁卫星在课前30分钟决定临时取消授课,改上“善待生命”主题课。课堂所呈现的生命的韧性和弹性,所探讨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成功地挽救了这名学生的生命。

从这以后,袁卫星开始反思自己一直从事的“教书”职业,是否做到了真正的“育人”。在这个思考与求索的过程中,袁卫星投入到了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中去,并把生命教育的目标定位为“唤醒”。

后来,在朱永新的鼎力支持下,袁卫星和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冯建军教授等人一起成立了新生命教育研究所,袁卫星任所长,由一个人研究实践走向团队行动。

研究所先后研制了《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指导纲要》,编写出版了贯穿小学、初中、高中的全套22本《新生命教育》实验用书,并且在全国范围内组建了近300所学校参加的实验共同体,旨在通过系列化的课程帮孩子们实现健康的身体、积极的生活、意义的人生等个体目标。

台风“山竹”肆虐深圳、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学校锄禾园瓜果飘香……袁卫星不放过任何一次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契机,开设了一系列的主题课程。

“希望孩子们通过这些主题课程,拓展生命的长宽高,在他们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方面都得到启迪,得到提升。”袁卫星说。学生们反馈,通过这些课程,他们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去爱自己与他人。

袁卫星也给家长写信,信中他说,“请您放心,‘让每一个孩子都成功’是我们的追求,也是我们的承诺”。

学生毕业时,他在信中这样写:“请带走写在学校报告厅外面的三句话——做自己,做好自己,做最好的自己。”落款依然是“你们的大朋友:袁卫星”。

《中国教育报》2021年03月10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