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推进“强基计划”

发布时间:2021-05-11 作者:秦春华 来源:中国教育报

    政 策 背 景

    ●2020年1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决定自2020年起,在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简称“强基计划”)。  

    ●2020年5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36所试点高校首次公布了“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启动“强基计划”首届招生工作。    

    ●2021年4月,36所试点高校分别公布了“强基计划”招生简章,第二届招生工作正式启动。

日前,36所高校向社会公布了2021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今年是“强基计划”实施的第二年。对于许多人来说,“强基计划”还是一个陌生事物。我在走访中学时发现,不少中学校长和教师不知道“强基计划”涉及哪些学科,还有些家长简单地认为“强基计划”是一条上名校的“捷径”,更多的考生和家长则不了解相关政策,不知道该不该报“强基计划”。这些情况表明,正确理解“强基计划”,是国家政策落地和个人做出科学选择的重要前提。

 科技竞争,从人才的源头抓起

 2020年1月15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这就是俗称的“强基计划”。

出台“强基计划”,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第一,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进入21世纪20年代,持续了30余年的“超级全球化”进程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近年来国际政治局势的巨大变化,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检视对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认知,从各方面调整我们的战略和部署,特别是要坚持自力更生,为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摊牌”做好准备。

第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在全球化时代,受全球经济一体化思维的影响,许多人认为,我们没有的东西,通过买或者租的方式获得比自己研发更省钱、省事、见效快。这样考虑问题也不能说完全不对,至少从成本方面看有一定道理。但是近年来我们遭遇了多起在关键技术上被“卡脖子”、受制于人的事件,特别是在高精尖的芯片制造等领域,一度濒临失控的中美贸易战使这一状态显性化。一旦中美之间由合作转向对抗,关键技术就变成了制约对手的“武器”。这时候怎么办?我们只能放弃幻想,自力更生,才能改变在关键领域、关键技术上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第三,重视和加强基础学科。这是上述两点的自然推论。在全球化逆转的国际大背景下,为了在关键技术上不再处于被“卡脖子”的被动状态,我们必须增强自己的科技实力,由此必然要求重视和加强基础学科。基础学科是所有技术产生的源头和土壤。但是由于基础学科投入大、见效慢,导致很多人不重视。从世界范围来看,基础学科研究的确不是人人都想参与且都能参与的,它只属于少数热爱科学、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超过对物质生活的追求的人,政府的教育与科学相关部门,需要做的就是建立有效的制度,把具备这样特质的人选出来、培养出来。重视和加强基础学科不能光靠激动人心的口号,它需要实实在在的资源投入,需要对科学和科学家给予充分的尊重、信任、信心和耐心。今天的外部环境迫使我们必须耐下性子,尊重科学规律,从源头抓起。这个源头,就是人才选拔和人才培养机制。

    建立人才“选拔+培养”的贯通机制

重视和加强基础学科需要增加投入。资源投入到哪里,如何投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并不太擅长资源的合理配置,我们将大量资金用于购买国外昂贵的机器设备,这对于某些应用工程技术学科来说也许适用,但对于很多基础学科来说,实际上造成了巨大浪费。现在我们吸取教训,下决心把资源投入到人才选拔和人才培养上,努力夯实基础学科的人才基础。

人是基础学科发展的第一资源。人的创造力、思想性和对事物的非凡洞察力,是无可替代的最宝贵的人力资本。为了实现基础学科的发展,首要的是吸引足够多的优秀的年轻人投身于基础学科。然而,长期以来,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许多学生从经济收入等角度出发,不愿意学习基础学科,导致基础学科发展缓慢,并最终对技术及应用领域产生了不利影响。这是一种非常短视的行为,他们没有认识到,国家战略往往就是个人的发展机会。我们常说,要把个人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这难道仅仅是英雄主义的召唤吗?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徐光宪先生曾四次改变科研方向,每一次都是为了顺应国家战略需求。他在为国家奉献个人聪明才智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国家战略所在,往往蕴含着巨大的需求,同时也是资源汇聚之地,机会就诞生在这些领域之中。小米创始人雷军有一句流传甚广的争议之语:“处在风口上,猪都会飞。”话虽然极端了些,但也有一些道理。国家战略就是“风口”,年轻人应当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大展身手,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吸引优秀的年轻人进入基础学科只是第一步,关键还要为他们的后续培养保驾护航。“强基计划”不仅仅是一个人才选拔计划,更是一个“人才选拔+人才培养”的贯通计划,并以此统筹教育领域的多项改革举措。

此前,很多“双一流”高校设立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但是原有计划只是在学生入学之后培养方面的安排,并没有把人才选拔环节纳入进来,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现在,从高校招生入手,把人才选拔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实现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的协同发展,在制度层面建立起一整套前后贯通的创新人才选拔培养体系。

    学生应积极报名,借“强基”强自身发展之基

更准确地说,“强基计划”是中国当代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教育政策角度看,这个计划有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它与高考的联系更紧密。通过高考成绩占总成绩的85%这个清晰的界定,“强基计划”再次明确和强调了高考在考试招生制度中的核心地位。高校的任何选拔录取工作都必须在高考这个大框架下进行,不能脱离这个基本框架自行其是。

二是强调高校的选拔自主性。高校可以而且应当在总成绩的15%的范围内展现自己的人才选拔培养理念和特色。特别是对于审辩式思维、创新能力的考查,主要集中在这一部分。根据我们的研究,对于入围“强基计划”的学生而言,15%的权重是可以对录取结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三是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强基计划”鼓励各高校根据自身人才选拔和培养的特点,探索多维考试评价方式,不搞一刀切,为最终实现通过综合评价模式录取学生进一步积累经验。这既是新高考改革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破“五唯”的具体体现。

国际形势、关键技术、基础学科、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以及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这些从表面上看似关系不大的要素之间,其实有着极强的逻辑关系。透过“强基计划”,考生和家长要在这些要素与自身之间建立起联系——这些都和你们当下的选择及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

回到本文开始提到的考生和家长的困惑,我的建议是,要在正确理解各高校“强基计划”招生简章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积极报名。一方面,能够列入“强基计划”的都是各高校的优势学科和王牌专业,而且在学生入校后的培养上有专门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持,进入这些专业学习,机会难得;另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在本科教育越来越强调通识教育的背景下,基础学科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本科阶段打好基础学科的“基础”,对于今后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无可估量的价值。

(作者系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曾任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

《中国教育报》2021年05月11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