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勇担新时代外语院校使命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外国语大学老教授回信精神

发布时间:2021-09-30 作者:王定华 来源:中国教育报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给北京外国语大学老教授亲切回信指出,深化中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大批外语人才,外语院校大有可为。

    中国在走进世界舞台中央过程中,需要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需要向世界展示大国形象,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在这一征程中,外语院校要勇担使命。——编者

 

2021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外国语大学老教授亲切回信,称赞他们辛勤耕耘数十载、矢志为党和国家培养外语人才,这就是人民教师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中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大批外语人才,外语院校大有可为。希望你们继续发挥传帮带作用,推动北外传承红色基因、提高育人水平,努力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在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上作出新的贡献。

    向世界展示大国形象,营造有利外部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充分体现了对北京外国语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和校友的无比关心,也体现了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特别是外语院校的新期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改变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格局。在互联互通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风云变幻,人类命运休戚与共,中国与世界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系。中国在走进世界舞台中央过程中,需要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需要向世界展示文化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和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语言承载思想文化,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语言是思想文化传承的载体,是民心相通交融的基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语言对于推进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文交流、促进多元多彩的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展现着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精彩。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铸就了深厚的历史底蕴。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体现了中国与世界互动、为世界谋大同的新型文明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要深化中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友谊,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这既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外语院校的新使命。

加强外语院校建设发展、培养外语人才,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战略急需。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外语人才

我们需要从三个维度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外国语大学老教授回信精神。

    擦亮红色基因鲜明底色

1941年秋,抗日烽火席卷全国,中华民族奋起救亡。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成立俄文大队,为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培养军事翻译人才,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高等外语教育的先河。在俄文大队基础上创办的延安外国语学校,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前身。

建校80年来,一代代“北外人”弘扬“人民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的精神,践行“兼容并蓄、博学笃行”的校训,秉持“外、特、精、通”的办学理念,恪守“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优良品质,活跃在各行各业和世界各地。有的终身从事外交事业,担任多国大使,为维护国家的利益尊严纵横捭阖;有的在国际组织任职,为维护国际公平与正义、推动全球发展作出贡献;有的在对外文化传播领域开拓,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有的扎根基层,教书育人,为中国外语教育改革发展默默耕耘。

在新时代传承好北外红色基因,就是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政治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思想认识,把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要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政治属性纳入现代大学制度体系,落实到谋划、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

    培养“三有”复合型外语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外语学院努力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在国务院学科设置名目中,外国语言文学的学科范畴已经超越了传统外国语言学、外国文学和翻译学,拓展到了比较文化与跨文化研究、区域与国别研究等新领域。

“有家国情怀”是外语人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的政治素养。每一位从事涉外工作的外语人背后,都有党和人民的殷殷期盼,都肩负着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匹夫之责。外语专业青年学生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绽放光彩。

“有全球视野”是外语人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的卓识与格局。中华民族始终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共处一个地球上繁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经贸上互惠互利、文化上互学互鉴,形成了交流、交融、交锋的态势。我们要保持客观理性的头脑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国际坐标中找准位置,在价值制高点上掌握话语权,辩证看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教育引导外语专业青年学生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

“有专业本领”是外语人推动中外交流的弓弩箭镞。提高育人水平是外语院校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面对全球教育竞争和人才竞争,外语院校要立足国家战略需要,在外语非通用语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下足苦功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又红又专、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彰显教师队伍责任担当

教师要有终生奋斗的高尚情操。人民教师无上光荣。北外老教授们辛勤耕耘数十载,春风化雨,无怨无悔。他们当中有106岁高龄、2019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的新中国外语教学拓荒人伊莎白,有至今还在编修全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外语课标的“百年教书匠”、全国优秀教师陈琳,等等。他们把教师作为终身追求的崇高职业,矢志不渝为党和国家培养外语人才,爱党之情历久弥坚。

教师需要发挥“传帮带”作用。老教授带新教师,新教师带新学生,薪火相传,代代不息,凝结了外语教育人才培养的学缘纽带。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要发挥老教授传帮带作用,增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凝聚力。

教师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提高育人水平在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广大外语院校教师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准确把握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要求,增强每位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矢志不渝为党和国家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外语人才。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中国教育报》2021年09月30日第7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