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乡土资源变身课程宝藏

——海南师范大学对口帮扶琼中县发展学前教育纪实

发布时间:2021-11-21 作者:本报记者 刘晓惠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一所师范院校和乡镇幼儿园相遇,会有怎样的“化学反应”?海南师范大学对口帮扶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乡镇幼儿园,给这个命题带来了答案。

手把手带领,提升乡镇园教师专业素养;点对点协助,提高乡村学前教育保教质量与管理水平;心贴心推动,打造管理规范、质量较高、具有适宜性的生态式乡村幼教……5年来,海南师范大学依托学前教育系的专业力量,和琼中县的幼儿园园长、教师一道,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内涵、典范意义的乡村学前教育发展之路。

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幼儿园活动亮了

山间深秋,静谧清幽,走进琼中县湾岭镇中心幼儿园,孩子们歌声袅袅、舞姿翩翩,好不热闹。

一群平均年龄不到5岁的孩子,正在表演极具海南民族特色的黎族竹竿舞。有的伴随节奏在竹竿分合的瞬间进退跳跃,有的手持自制的打击乐器配乐,还有的蹲在地上配合节奏操控竹竿……近年来,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在这里时常上演。但在5年前,这样的活动并不多见。

回想起从前,湾岭镇中心幼儿园园长王冰感慨道:“我们也想办优质园,但就是不知道往哪儿使劲呀。”就在王冰一筹莫展时,海南省教育厅发布的一则消息,让她预感到“及时雨”将来临。

2016年年底,海南省教育厅公布了该省第四期学前教育对口帮扶名单,海南师范大学将对口帮扶琼中县。没多久,海南师范大学帮扶团就带着专家、带着点子来了。

“我们系统诊断了琼中县幼儿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发现琼中地区可用于教育教学的民族元素十分丰富。”海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郭敏介绍。帮扶团很快就明确了工作重点,一是确立“种子园”,规范幼儿园的园舍、布局、管理、环创、课程建设等,辐射带动全县幼儿园;二是以美术、音乐工作坊为切入点,培养“种子教师”,促进全县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

湾岭镇中心幼儿园成了“种子园”,王冰则成了“种子教师”。在海南师范大学铺设的沃土上,王冰这颗“种子”逐渐生根、发芽、向上。

“我打开了思维的大门,也找到了发展的方向。”在帮扶团的启发引领下,王冰说自己仿佛找到了事业的“第二春”。

学有所成的王冰带着幼儿园教师们从改造园所环境开始,把代表黎族文化的大力神图腾融入校园环创,开垦种植园,种上当地特色植物,再把竹竿舞、双面绣、三色饭等黎族民俗文化融入课程,园里的活动丰富起来了。

有改变的,不只是湾岭镇中心幼儿园。帮扶团因地制宜,以当地黎族、苗族文化为基础,指导幼儿园更新办园理念,开发特色课程,乡镇园里刮起了民族风。

挖掘资源开发课程,教师长了真本领

“这要是放在以前,我们哪里能想到蚯蚓也能成为教学材料啊!”和平镇中心幼儿园园长陈娟说道。她说的这只“蚯蚓”,曾在琼中县被许多人当作典型学习案例。

和平镇中心幼儿园青年教师邢菊珍在开展课外活动时,偶然看到雨后草坪上有只蚯蚓在缓慢爬行,细心的她马上喊来孩子们围观。“地这么硬,蚯蚓是怎么钻进去的?”“蚯蚓要吃饭吗?”“蚯蚓的头在哪里?”……在邢菊珍的引导下,孩子们对着蚯蚓好奇发问。

“孩子们对蚯蚓的兴致引发了我的思考:有什么好办法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又能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呢?”邢菊珍一边思索一边行动,她马上找来关于蚯蚓的绘本,让孩子们画出蚯蚓的世界,并挖出更多蚯蚓供孩子们观察。

一只蚯蚓,延伸出蚯蚓故事会、蚯蚓绘画赛、蚯蚓观察记等一系列活动,极大地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还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探究蚯蚓的活动也得到了许多家长和教师的点赞。

“海南师范大学的老师们曾说过,要善于发现资源,开发自己的课程。”邢菊珍说,在帮扶团的支持下,自己的教学思路和研究能力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滴水可以映射太阳的光辉,一位青年教师的成长故事也能折射出海南师范大学的帮扶成效。

据了解,海南师范大学帮扶团以“工作坊”为主要帮扶模式。“工作坊”导师根据培训对象最实际的需要,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再对核心问题进行实践操作、讲解示范,让教师带着反思意识与学习成效回到幼儿园进行实践。

作为帮扶项目的主要负责人,海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园长丁金霞认为,教师专业成长是双向互动的过程。一线教师必须先从观摩他人的教育行为开始,进而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并回到实践中去操作,边做边反思。而以工作坊模式开展帮扶,就为一线教师提供了更多的观摩机会。

放下麻将、茶杯,家长开始陪孩子阅读

在陈娟看来,海南师范大学的帮扶带来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幼儿园的环境改变、课程改良、教师的能力提升上,更体现在家长教育态度的转变上。

在帮扶团的指导下,通过观摩一线优秀案例,和平镇中心幼儿园结合实际,开展了主题亲子阅读活动。家长和孩子一起读当地的神话故事,了解当地自然景观,随处可见的本土文化资源变成了阅读资源。在长期坚持下,陈娟欣喜地发现,亲子阅读从任务式的“打卡”,逐渐成了家长和孩子的自觉行为。越来越多的家长,放下手中的麻将、茶杯,把闲暇时间放在孩子的阅读上,幼儿园周边的书香浓郁了,家长的观念改变了,整个镇子的氛围也不一样了。

“乡村教育不能照搬城市模式,而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资源,并形成特色优势。”在丁金霞看来,这些年帮扶团主要的工作,就是帮助园长、教师去改变课程观、教育观,让他们知道自己身边的、民族的东西都是很珍贵的教育资源,都可以帮助孩子实现成长。

“未来,帮扶团还将继续携手偏远乡村地区,改善学前教育薄弱环节,帮助更多幼儿园找到特色发展之路,帮助乡村地区强健学前教育师资队伍,让孩子们享受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丁金霞说。

《中国教育报》2021年11月21日第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