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后冬奥时代如何深化体教融合

发布时间:2022-03-09 作者:本报记者 胡茜茹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2两会E政录

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向来备受关注。为了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2020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份文件是我国对未来青少年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体育教育被摆在了核心位置。

体教融合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从20世纪80年代的体教结合,到新时代的体教融合,体育和教育应该融什么、怎么融?难点如何攻克、短板如何补齐、资源如何共享?后冬奥时代,如何深化体教融合?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张健,中国教科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吴键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融媒体访谈直播间,就相关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竞技体育人才应多从校园产生

记者:青少年体质健康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一直以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意见》,对推进体教融合提出了8个方面37项具体措施。这个《意见》对于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选拔有何意义?

张健:真正的体育,是一个完全人格的教育手段,主要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竞技体育人才也应该从学校里产生。学校里从事体育的青少年基数变大,基础人才多,优秀运动员才有可能涌现出来,今后的奥运冠军、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应该多从校园里走出来。体教融合要发挥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行业优势,制定运动员注册资格融合、赛事体系共享、等级标准和职业资格互通、体育教育资源互助的政策制度体系。学校应建立自己的竞赛体系和训练体系,这样才能培养出文化与体育兼优、具备完全人格的竞技体育人才。

记者:《意见》强调了竞赛的重要性,竞赛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人格教育。《意见》对促进学校体育发展及学生成长有何意义?

吴键: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学校体育的责任就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体教融合有利于提高学校体育的工作效率,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改革。

目前,在学校教育方面,仍存在过于重视文化成绩、忽视体育学业成绩的问题。长期对学校体育不重视,带来两个不好的后果:其一,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学生体质健康有三个老问题、三个新问题——三个老问题是指学生的耐力、速度、力量水平低,三个新问题是指超重肥胖、视力不良、姿态不正。其二,学校体育的教学、训练和竞赛条件无法得到充分保障,比如,现在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紧缺,缺口达15万人。

在竞技体育方面,对运动员的评价主要以竞技体育成绩为标准,造成了对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忽视,部分运动员一旦被淘汰或者退役,其知识水平、文化素养不足以让他(她)有能力在社会上找到一个好的职业,不能在社会上很好地立足。这就导致一些家长不愿意让孩子接受运动训练,在培养孩子体育才能时有所顾虑,这对竞技运动而言,可能会带来后备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

体教融合能促进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改革发展,除了体教融合这个文件,还有一些重要文件对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

体教融合突破口在于理念变革

记者:体教融合不是简单地将体育和教育两方面的资源相加,而是一种理念变革。您认为体教融合当下迫切需要做的是什么?最大困难和挑战又是什么?

张健:体教融合的迫切任务有三个:第一,做好学校体育的顶层设计。比如建立学校运动项目的竞赛体系与训练体系,提升学校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水平,打造课程体系等。第二,培育学校体育文化。第三,培养大量能够执行并推动工作的体育人才。整个工作的难点在于,体教的深度融合刚刚开始,我们缺完整的体系,缺大量的人才。体教融合任重道远。

吴键:体教融合的意义在于促进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资源的互通共享,这是我们现在要做的最关键的事。难点还是在于理念问题。转变理念,要求我们回归教育初心,回归到教育、体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上面来。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原来有各自的工作目标,这导致了双方可能存在工作上的差异与壁垒。我觉得目前这个壁垒已经慢慢在破除。比如原来由于安全责任和场地维护责任问题,一些学校场地、体育场馆在休息日、节假日不对学生开放,如今,青岛、常州等城市的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协作,委托第三方管理,解决了安全责任和场地维护责任问题,满足了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期待,保证了青少年可以到离自己最近的体育场馆去锻炼。我希望这样的做法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再比如体育师资问题。体育部门拥有很多优秀的退役运动员、好的教练员,能不能让他们进入教育系统发挥作用?以往这中间有教育资格、编制限制等关卡。教育部出台《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优秀的运动员、教练员就能够进入学校指导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了。重庆珊瑚鲁能小学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这所小学在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时,通过多种方式吸引优秀教练员到学校指导体育教学和运动队训练,解决了该校足球师资不足的问题,提高了足球普及和竞赛水平。

记者:北京冬奥会上,不少北体大学生在领奖台上用一块块熠熠生辉的奖牌,奏响了体教融合之歌。关于体教融合,北体大有哪些经验值得分享?

张健:北体大发展方向是大学加青训基地,围绕三大球、田径、游泳、冰球等运动项目成立了中国字头的运动学院,打造竞技体育人才的后备基地。确实,北京冬奥会上,北体大不少学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这是北体大在“大学+基地”建设过程中的探索成果。有网友开玩笑说,这些奥运冠军回学校后还得写作业、交论文。他们不仅要在运动场上取得优异成绩,学业方面也得达到要求。我希望更多优秀的运动员可以从非体育类大学涌现出来,这样更能体现体教融合的成果。

充分利用社会体育资源发展校园运动

记者:有人认为,校园冰雪运动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奥林匹克教育和体教融合的机制。对此,您怎么看?

张健:我认为,这主要得益于我国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21年,我国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2万美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体育健身的需求也逐渐提升。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让冬季运动项目在我国经历了从百姓不太了解,到认识、普及,再到参与的全过程。所以,我认为主要是改革创新引领的作用,使得冬季运动项目如此受欢迎。

吴键:近5年校园冰雪运动快速发展,我认为直接原因是冬奥会的推动。中国向国际奥委会承诺要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这一承诺能够实现,首先得益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我们能够为所有参与冰雪运动的青少年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这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其次得益于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体育部门抓好运动员的训练,抓好奥运赛事,取得辉煌成绩,起到了示范和榜样作用。教育部门则为冰雪运动的普及和奥林匹克教育的实施做了大量工作。截至2020年,教育部在全国布局了2000多所校园冰雪运动特色学校、600多所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所以,校园冰雪热潮是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

记者:后冬奥时代,如何以体教融合的思路持续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

吴键:要继续巩固校园冰雪运动的布局。根据教育部总体部署,到2025年,全国要建成5000所校园冰雪运动特色学校、700余所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这是一个很好的基础工程。所以,冬奥会之后,无论是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还是从培养优秀运动员的角度,我们都要建设好这些学校。抓好了这些学校,也就抓住了冰雪运动人口。

其他的中小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活动。冰雪条件好的学校,比如东北地区的学校,可以把冰雪运动列入课程,列为必修课;不具备冰雪条件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开展轮滑、旱地滑冰等活动;还有一些学校,可以结合其他体育运动开展奥林匹克教育。

记者:北京作为“双奥之城”,体育资源丰富,在后冬奥时代,如何让社会体育资源更充分地为校园体育教学所利用?

张健:体育是全社会的事,社会体育资源也要发挥作用,比如开展课后服务,可以让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让这些资源成为课后一小时训练的专业技术力量。同时,要让校园里具有体育天赋的学生到社会上进一步提升运动技术水平,利用国家资源、协会资源、场馆资源和学校资源,共同推动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提升。

吴键:奥运会之后的体育资源利用,是一个世界难题。冬奥会以后,我希望教育部门、体育部门以及城市规划部门能在奥运场馆周边建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建冰雪运动训练中心,要直接把高水平冰雪运动队、冰雪俱乐部建到学校里去,这样学校开展冰雪运动就能充分利用这些场馆资源及师资力量。

另外,在当下这个时间点,我还有一个建议: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应共同合作,利用冬奥会的热度,邀请一些冬奥冠军和运动员,深入学校和学生一起开展手拉手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对冰雪运动的热爱。这是重要的事,也是应该及时抓好的一件事。

《中国教育报》2022年03月09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