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双减”后学校如何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2-03-09 来源:中国教育报

摘 要:“双减”正从落地走向纵深,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 ,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也把目光聚焦在“双减”之上。本刊邀请了部分全国人大代表、中小学校长和学者,就“双减”后学校如何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学校如何以“双减”为契机促进学校管理的系统优化两大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分别刊发在五版、六版,敬请读者关注。

编者按

“双减”正从落地走向纵深,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也把目光聚焦在“双减”之上。本刊邀请了部分全国人大代表、中小学校长和学者,就“双减”后学校如何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学校如何以“双减”为契机促进学校管理的系统优化两大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分别刊发在五版、六版,敬请读者关注。

“双减”要与高质量发展同向同行

褚宏启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义务教育生态发生剧烈变化,资本大幅撤离培训市场,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达92%,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达87%,学校普遍提供课后服务,学校布置的作业量显著减少,学生校外培训负担与过重作业负担总体上均大幅减轻,原有的学校、学生、教师、家长、培训机构的关系格局被重新改写。但教育新秩序还远远没有形成,“双减”改革需进一步深化。

从字面上看,“双减”减的是“量”,但最终目的是“质”,即提升育人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减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能为减负而减负,“双减”一定要坚持质量导向,要与高质量发展同向同行。

第一,要有高质量的教育目标。思考和推进“双减”,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必须从更上位的问题“培养什么人”出发,去思考该减少什么、该增加什么、该优化什么,否则就是盲目的,就是本末倒置的,甚至越减问题越多,陷入误区与泥潭。高质量的教育不是或者不只是培养出“会考试的人”,而是培养出具有科学理性精神、民主法治精神、创新创业精神的现代人(即人的现代化),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高质量的贡献。高质量的教育目标必须能够促进人的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把学生从机械作业、重复作业、无效作业、题海战术、唯分数、唯升学中解放出来,就是把学生从片面发展、被动发展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去实现更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更好地实现学生的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

通俗而言,教育目标的高质量体现在,要关注学生“一生”的利益,培养学生“一辈子都需要的素养”,而不只是考试这“一时”所需要的应试技能。为了一时,牺牲一生,是急功近利的表现,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要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高质量的教育目标既要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强调重点发展。全面发展要求“五育并举”,但是,目前在一些学校出现了五育“摊大饼”的现象,增加了师生的负担,因此,只提全面发展、“五育并举”是不够的,还需要突出重点,找到每个“育”当中的重点,例如,培养记忆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属于智育的内容,但是应该以创新能力为重点。重点素养就是学生全面发展中关键的、至关重要的核心素养。要在强调全面发展、“五育并举”的同时,重点加强学生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公民素养、合作与交流能力、自主发展能力、信息素养等的培养。

学校的一切工作,包括“双减”中作业的减量与优化、课后服务的内容与形式,都应该与核心素养对标对表,只有这样,“双减”才不是盲目的,才是目标明确且志向高远的。

第二,要有高质量的课程与教学。不论是常态课讲授的内容,还是学校课后服务提供的内容,都属于课程内容的范围,这些课程内容要提升质量,不是越多越好,应该好吃有营养,应该少而精,要根据培养目标的重点来确定课程内容的重点,课程结构要与核心素养精准对接,课程内容与培养目标不能“两张皮”。课程内容要求体现鲜明的素养导向。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已经修订完毕,即将颁布,新课标的突出特征就是突出核心素养的培养,每一门课程的每一块内容,都是核心素养的延伸与细化。

课堂教学要提升质量,传统教育教学中,满堂灌、题海战术大行其道,教学方式相对单一、陈旧,学生课业负担很重,学生成为接纳知识的容器,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压抑。这种教学方式难以培养出学生的核心素养,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要求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现代教学方式,营造安全、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其兴趣爱好,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积极创新。

目前的减负特别关注作业的减量与优化、特别关注课后服务供给,这种关注是必要的,但又是有欠缺的。实际上,作业与课后服务都是常态课堂教学之后的活动安排,都是“马后炮”。某些教师教学方式陈旧、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听不懂学不会,于是课堂不行作业补,以作业取代教学、弥补教学,把课后服务变成学科教学的加长版。如果课堂教学质量高,教师讲得好,学生学得好,就可以少布置作业,课后服务就可以用于发展兴趣特长,学生的负担自然减轻。因此,作业之前的课堂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方法技巧至关重要。通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减负,比通过减少作业实现减负,更为基本也更为重要。

第三,要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师在校时间明显变长,教师工作负担显著增加,课后延时服务导致教师日常的校本培训活动没有时间开展,这些对教师的体力、动力与能力均产生了影响。教师的能力提升需要时间,体力恢复也需要时间,保障教师的休息权、让教师得到必要休整迫在眉睫,为教师减负势在必行,弹性上下班制度亟待落实。“双减”对教师的能力、动力、体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对教师能力提升的要求尤为迫切。学校成为教育主阵地,要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要通过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去培育学生一辈子都需要的核心素养,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空前提升,教师的培训与研修方式需要变革。

总之,推行“双减”政策,不能只是重点关注作业与课后服务问题,关注的重心应该转移,要更加关注培养目标、课程教学、教师素质等,只有这几个方面达到了高质量,“双减”的政策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校内增效才能更好实现校外减负

皇甫立同

落实“双减”工作是长流细水,应注重常态化和实效,从而真正润泽学生。目前来看,在落实“双减”工作中有三个难点:一是教师队伍需要进一步保障。课后服务工作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更加充足的教师,也需要更多“专业+特长”的教师,以确保课后服务质量。二是场地限制需要花大力气化解。部分学校尤其是大规模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受场地限制较大,不少活动项目难以有效开展,客观上影响了课后服务质量。三是评价考核机制需要进一步优化。

实现校内增效,才能校外减负。我们始终认为,“双减”工作是一套需要内外兼修、魂魄并铸的拳法。“外功”是作业的全程管理和科学优化,是校外培训的从严准入和规范管理;“内功”则是着眼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内教足教好,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实现课后服务的全面推进和质量提升。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双减”落地的根本保障。对此,淮安市大力实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点工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理想,砥砺品格,增长本领,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积极稳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县中振兴计划。同时,持续开展“广德育”“广阅读”“广教研”建设工程,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提升百姓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

着力深化课堂教学综合改革,是深入推进“双减”落地的必然要求。我们通过给学生提一些问题、给学生做一项任务、给学生留一段时间、让学生作一次交流、让学生当一回老师,将“五育融通”作为“融学课堂”的实践导向,“资源融汇”作为“融学课堂”的实践路径,“学教融合”作为“融学课堂”的实践基准,改变现有课堂仍然存在的重育分、轻育人,重讲授、轻合作,重经验、轻创新的现象,以行政推动、示范带动、整体联动,切实推动课堂不断增值。

提升课后服务质量,严格规范作业是“双减”落地的直接保证。中小学课后服务是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要进一步扩大课后服务覆盖面,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拓宽课后服务渠道,促进课后服务升级提档、挖潜增效,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作业统筹监管机制,杜绝作业布置随意、过量、低效。我们将课后服务作为社会感知“双减”工作成效的重要窗口,推出具有淮安特色的课后服务体系,努力形成“读起来”“动起来”“唱起来”“画起来”“演起来”等5种鲜活的校园样态。

(本报记者单艺伟采访整理)

学校要给学生成长留出时间空间

马玉霞

在我看来,落实“双减”的关键是转变认知,提高学校育人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后服务质量。

学校要给学生成长留出时间和空间,不能只追求分数、把学生限制在狭隘的课本知识的学习上。校长一定要有一个宽广的视野,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更深入的思考。比如,有的学生创造力强,有的学生喜欢机器人,有的学生体育好,有的学生热爱艺术等,学校一定要引导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特长,给学生搭建成长和展示的平台,让学生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方面,我在担任中学校长期间,曾经提出“课上精讲,当堂训练;师先生做,精心选择;限时限量,分层布置;各科协调,不抢时间”32字的作业布置方针,要求教师减少无效或低效的教学现象,避免成堆的“垃圾作业”。

也就是说,在课堂上,教师要精讲,启发学生多思考,有些作业可以当堂让学生完成。同时,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之前,要先于学生做作业,精心选择作业,明确难点和困惑点,评估不同层次的学生做预留作业需要的时间,在此基础上,分层布置作业,这样能大大提升作业的有效性。另外,还要注意到各科作业的协调,做到不抢时间,如果每天每一个学科布置一大堆作业,学生的时间就全部被占满了,而且这些作业不见得有效,这就要求各教学科目教师之间有一个沟通机制,不能自顾自地布置作业。

“双减”之前,有的学校一晚上的各科作业加起来有四五个小时,学生做到凌晨都做不完。有的学科教师觉得如果自己布置得少了,学生的时间就被别的科目作业给占了,这种想法对学生长远发展而言,毫无益处。学校可以作出规定,对各科作业加以协调,做一个整体时间的限定,鼓励学生提高效率,留给学生更多时间用于自我扩展和自主思考。

不用课本上的作业来限制学生,不让学生长期疲劳作战,让他们有更多时间从事感兴趣的事情,学生反而能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学习成绩也会得到更好的提升。

“双减”下的考试要以学生为中心

袁卫星

“双减”政策下,教育部对义务教育学校考试有了“大幅压减考试次数”的规定和要求:学校和班级不得组织周考、月考、单元考试等其他各类考试,也不得以测试、测验、限时练习、学情调研等各种名义变相组织考试。有的校长、教学主任和教师就急了,“考考考,老师的一大法宝”,没了法宝怎么办?

疫情期间,深圳市曾一度全市取消了期末考试。怎样组织学生复习?怎样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我当时在一所义务教育学校任职,我们发起并组织了“校长杯”学生命题比赛。

命题范围主要为各科所学知识,参赛形式分为单一试题(原创)和整张试卷两种形式,均含试题及参考答案,整张试卷可采用中考试卷形式,可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制试卷,鼓励结成小组(成员不超过5人)合作完成。

在命题比赛过程中,学生们首先梳理出知识要点,总结出重点、难点、易错点。有的学生迅速精心组队,以团队的力量命制整张试卷;有的学生查阅大量资料,学习命题方式、方法和技巧;有的学生以全新视角去理解、研究、分析、编写试题……比赛结束,我们发出去上千张奖章,几乎每个学生都获奖了。

这场命题比赛让我有两个“想不到”。第一,想不到学生参加命题比赛的积极性这么高,一听说优秀试题会进入学校试题库,考他们的师弟师妹,甚至科任教师,他们可来劲了,挑灯夜战,比平常的期末复习应考投入多了。第二,想不到他们命制的题目还真有模有样,质量挺高,真的是应该无限相信学生的潜力。

后来我总结,此次命题比赛,实际上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科概念和原理为基础,通过参与真实的活动项目,进行项目化学习的一次生动实践和探索。它帮助学生围绕“命题”这一中心任务,依循评价标准,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以命制有质量的试题,促进了知识的建构和巩固,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结合中高考改革的方向,可以发现,“双减”之下的考试命题,尤其注重学生综合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考查,这牵涉到一系列的变革。对学生来说,死读书行不通了;对教师来说,只生硬地讲教材也行不通了。如果课堂教学还是老一套地照本宣科、脱离生活实践情境和学科任务探索情境,仅仅停留在概念记忆、原理与公式的简单应用等层面,学生又如何能应对考试命题的变化呢?

因此,“双减”之下,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提质增效,教师必须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重构,教师教育教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必须发生深刻的转变。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命题研究,力求布置的作业与课堂实际教学关联更紧密,使试题与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更为契合,从而真正把学生从作业和考试中解放出来,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做好“加减乘除”的育人运算

王教凯

“双减”政策落地,如何答好这张减负提质的考卷,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命题。落实“双减”目标,需要多主体共同协作,统一认识,学校要做好加减乘除的育人运算。

“加”——增力量。“双减”政策对校内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质增效成为必经途径。首先,增加教师责任心、专业素养及教师课堂的吸引力;其次,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自信力;第三,增加家校合作力,让师生关系更和谐;第四,增加优质课程资源,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并整合外部企业资源,把课堂搬到企业,增加课程实践力。

在增加课堂吸引力上,一方面,学科组、年级组共同研究课堂教学,开展名师示范课、青年教师公开课等听评课活动,通过引领、引路、引导、引发以及吸引,打造有吸引力的课堂,最后达到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境界,从而通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零起点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学透、学足。另一方面强调让学习真实发生,强调每节课下课前的评价,落实当堂学习的效果,增加学生获得感,从而提升减负的效果。

“减”——去负担。如何减去低效的学习负担?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加高效地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快地提高能力,人大附中北京经开区实验学校初高中部由常务副校长牵头组建学科教研团队,研制了更能体现作业意义的作业练习册。这是老师基于学情自己编写的作业练习册,是老师们的智慧与心血的成果。它不仅能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更能解决学习目的问题。

“乘”——出效能。乘法作用下,教育效能成倍叠升。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效应;一个团队的努力,则是乘法效应。学科组、年级组凝心聚力,共同研究课堂教学、作业设计等问题,着力实现课堂由“教”到“学”的转变,提高学生课堂真实获得,让学习深度、真实、自然发生。探索课堂由知识解析型的教学取向转向学生认知发展型的教学取向。这一教学取向以真实情境串联教学内容,设计有利于认识发展的学生活动:概括、预测、设计、模型建构、分析、解释、评价,有效提高课堂完整性,打破低效课堂的困局,从而实现课堂的提质增效。

“除”——求质量。“教育的质量”本身就是一种除法,“教育质量=教学成绩/投入”。所以,质量与投入成反比,投入越多,负担越重,质量越低,所以要减轻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这样学习质量就会提高。因此,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教育成果的积淀,以及教育效率的提高。“双减”政策以高质量教育为导向,用好“除法”增效提质。

在高效投入的追求下,“加强版”答疑辅导更具必要性与针对性。人大附中经开学校正在打造课后服务的“升级版”,推动课后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强不强”转变,提升推动课后服务高质量、有特色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答疑和辅导课程,这也是我们减轻家长的精神负担和焦虑心态的重要创新举措。

《中国教育报》2022年03月09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