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把成长变成一种生命自觉

发布时间:2022-05-19 作者:李志欣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互联网+”时代,教师以自我需求为导向、自主发展为特征的“自专业”时代已经来临。如果一位教师对他喜爱的一些活动或课程表现出兴趣与热情,决心去追求自己向往的目标,我们就会发现,他在学生们身上总能找到无穷无尽的点子和疑问,供自己研究和探索。

会读书才能教好书

一个教别人读书的人,自己却不读书,这可能是最滑稽怪诞的一件事情。我工作过的多所学校均地处偏僻、经济落后。那时我的工资不高,但仍坚持自费订阅杂志。

2004年,我被调往山东某县教学质量比较落后的一所农村学校任副校长,每天晚上10点后才能拖着疲惫的身躯离开工作岗位,但我仍然坚持读书一个多小时,甚至为了冥思苦想书中的观点,久久难以入睡。现在,读书已经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习惯,也成了我事业发展的助推器。

我读书遵循“三个一”原则:翻烂一本经典,选一本最爱的经典著作反复读,把它读透,掌握其精神实质所在;主攻一个专题,并坚持阅读六个月到一两年,你就会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再由一个专题拓展到多个专题,就会触类旁通,快速地将“一口井”变成“一个湖”;精研一位名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工作需要、任教学科、性格特点等来确定一位重点学习对象,收集这位重点学习对象的所有资料,长期研究,掌握其最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并在实践中应用。

随着自己阅读数量、阅读能力、阅读兴趣与思想观念的不断丰富和提升,我的阅读面变得越来越广,对书的选择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有个性。

阅读时,我不再停留在浅层面如听书、读书、摘抄佳句,而是注重深度阅读,比如读完了一本书写一篇阅读心得,并在自己的工作中进行实践操练、学以致用,让所学知识有机会获得转化。我把新知识链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通过阅读牵出自己的观点,用文字写下来与大家分享,不断打破原有知识结构。

用写作促进反思

写作可以改变自己的职业状态,加强专业反思,提升专业能力,或许还会启发他人,这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我是一名英语教师,对我来说写作并不是特长,但不管写得好与坏,我仍坚持写。刚开始,我以写英语教学方面的论文为主,随后开始涉及一些管理类文章。我更喜欢写一些教育随笔或教育故事类文章,撰写随笔是一种最好的反思行动。

每一堂课结束,包括授课、听课、评课,我都会主动撰写教学反思;每一次外出学习,我都要完成自己的学习反思;关于教育教学主张与经验,我也会积极进行梳理、提炼,形成文字。在此基础上,我会围绕自己的研究主题,申请课题进行实践研究。每一篇反思文章,我都发在微信公众号里,供大家批评指正。

撰写反思已经成了我的日常生活方式,成了助推我成长、改进教育教学策略的有力工具,我学会了用自己的声音对各种教学策略的情境做出解释,这种解释使我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教学决策过程,发现适合自己行动的最佳方案。

现在,我以撰写学校管理、课程改革、教师和学生成长故事等主题的文章为主,也写点儿家庭教育方面的小文。还开设了“我的教育微生活”专栏,坚持每周最少更新一篇,教师和家长们很愿意通过我的这些文章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长的办学思想、学校师生的教育生活。

遵循规律提炼主张

我长期从事初中英语教学,深知当下英语教学的不足,如不分昼夜地背单词、听录音、研究语法,即使一部分学生成绩好些,也只是试题多做一些、阅读水平高一点儿,却仍然听不懂、讲不出,更不用说把英语作为工具与人交流思想。针对这个问题,有人提出从语法入手,有人提到听说是关键,还有人建议听说读写一起练。反映在一线教师课堂上,教学观念与方法更是五花八门。

我遵循语言的进化、成长和文化发展规律,结合2012年中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当时的最新修订版),多年进行“基于语言学习本体论的英语特色课程行动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英语教学主张:一是以聆听为学习切入点,驱动学生英语自然习得;二是依据课程标准精神,研发真实的英语文化素材;三是开发英语学习工具,挖掘语言表达艺术。

2018年,我被派往北京市密云区一所城乡接合部学校任校长,五年的实践探索后我形成了“薄弱学校优质发展”的治理主张即“‘全学习’课程改革撬动育人生态重构”,以此主张为统领,一系列创新举措相继推出,不仅本校学校改革取得了突出成效,也为薄弱学校有效推进课程改革与育人模式创新创造了经验。

作为教师,规划好自己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懂得阅读的重要性以及深度阅读的技巧;有成果和产品意识,用写作管理自己的知识;解放自己的职业兴趣,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就会享受到自主成长的乐趣,体验到劳动创造影响他人的愉悦,把成长自然化,最终变成一种生命自觉。

《中国教育报》2022年05月19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