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办中国特色的国际化教育

——访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校长汤涛

发布时间:2022-07-07 作者:本报记者 韩晓萌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中外合作办学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色在于“扎根中国大地办国际化教育”。如何在彰显中国特色的同时,保持国际水准,办世界一流的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胜任力的学生,是办学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本报就此专访了计算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校长汤涛,以期提供思考与借鉴。

中外合作办学前景广阔

记者:您在英国获得博士学位,又长期任教于加拿大、中国香港,从您个人经历出发,您认为接受国际化教育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收获?

汤涛:从我个人经历来说,接受国际化教育极大拓宽了我的视野,包括学术、文化、语言等方面,让我可以从更广阔的视角去认识、理解和分析事物,对我的学术成就还有后来管理国际化大学很有帮助。对于学生来说,国际化教育能帮助学生锻炼独立思考能力,学会自立,认识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新朋友,这对个人成长非常有益。

记者:从高校领导者的角色出发,您认为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对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有何意义?

汤涛:从更高层面来讲,我认为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意义重大。历史上有很多知名的留学归国人才,包括“留学之父”容闳、“两弹一星”功勋钱学森等,为近现代中国社会、科技、文化等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扩大包括中外合作办学在内的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有三个方面的重要价值:其一,我们可以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实时了解世界的科技和教育前沿;其二,我们可以培养更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秀学子,引入更多高层次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三,扩大国际交流合作还能有效促进全世界70亿人的沟通与了解,重新思考人类的共同命运。

记者:新冠肺炎疫情给当下的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带来哪些影响?如何应对其带来的挑战?您认为后疫情时代中外合作办学会出现哪些变化或者发展趋势?

汤涛:因各国(地)入境、签证、航班等政策限制,线下交流变少了,国际交流合作受到比较大的影响,但同时,线上交流增多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流合作更加灵活,这是个趋势。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全球,国际关系出现不确定性因素,导致出国前景不明朗,一些原本计划出国的学生求学之路受阻,这给中外合作办学带来一些机会。我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是第一所内地与香港合办的大学,自成立至今,在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取得了一些成就。中外合作大学经过多年努力,以优质的办学成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优秀学子报考。我想,后疫情时代国际化教育的关注点会逐渐放到中外合作办学上来。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其快速发展,有助于加快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服务新时代国家发展的目标。

办学实践彰显中国特色

记者:中外合作办学的特色是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为我所用”。在您看来,应如何做到扎根中国大地办学?

汤涛:我想首先是要立足本土、立足中国国情。一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早期直接移植境外校方的管理模式,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需要一个磨合、理解、适应的过程。其次,中外双方都要有开放包容的姿态,尊重各自的理念,按照教育规律办学,这样才能实现办学模式的完美融合。最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要基于在中国实施国际化教育的语境,挖掘自身的办学特色。以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为例,与多数研究型大学不同,我们致力于建设一流的博雅型大学,体现在我们既重视育人,使学生思想活跃、善于学习,具备深耕专业领域和跨学科发展的能力,同时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开展思政课的新途径,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在爱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全球视野和卓越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记者: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一直致力于建设新型博雅型大学,在您看来,什么是新型博雅型大学?在这样的大学里,如何体现中国特色?

汤涛:一是教育理念新。博雅型大学在国际上具有很高威望,其特点是以学生为本,师生互动多,讲求文理兼通,注重学生心智的开启与扩展以及人格的培养与塑造,全方位关注学生身心成长。博雅教育是由西方舶入的概念,在中国的实践中需要作适当的改良。在这方面,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在近17年的办学历程中做了有益的尝试,即在博雅教育、全人教育和国情国学教育课程中,大量且有系统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收效十分显著。

二是管理模式新。我们颁授香港浸会大学学位,学术质量保障体系严格、接轨国际,同时注重吸收中国育人传统理念,凸显新时代中国教育要求和特色。

可以说,新型博雅型大学融汇中西、贯通古今,致力于培养“博文雅志、真知笃行”的人才。

服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记者:办学实力可以从多个层次考察,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是重要参考因素之一。在您看来,中外合作办学应怎样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汤涛:服务所在地区或者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是大学的重要功能之一。大学必须从自身实际条件出发,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主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引领。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近年来新增了7个专业,涵盖文理、艺术等类别。新增专业主要是考虑社会和产业的发展对相应人才的需求,其次是考虑学校自身学科建设和发展需要。比如,我们开设人工智能专业,人工智能是个强势兴起的交叉学科领域,急需数据分析、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等高水平专业人才。再比如中华文化与国际传播专业,是基于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实际需要、基于国际化大学的资源优势开设的,有助于在新的国际格局下,培养拥有中华文化深厚根底和国际学术视野,具备中英文沟通技能,具有良好理论素养与实践运用能力的中国文化传播者,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一份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交叉学科发展引导机制,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学校一直鼓励学科之间打破壁垒、增进交流,把交叉学科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当下阶段,我国在加快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学校在2022年拟新增社会学(数字社会科学)专业,这也是个新兴交叉学科,致力于培养建设数字中国所需要的人才。在增设交叉学科专业的同时,学校也在打造优质的跨学科科研平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带动多学科共同发展。

记者:随着技术迭代加快和全球格局演变,未来世界更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身处具有创新基因的粤港澳大湾区,学校如何营造创新的氛围?

汤涛:当今世界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让人们深刻意识到教育不能只培养当下的专业人才,更要着眼于未来。我认为,未来的人才应该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独立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不仅能熟练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要对其他学科领域有所涉猎。所以我们一直倡导,让理科生学习哲学、文学等,让文科生接触数学、商科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保持好奇心,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为了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我们会发展一些特色研究领域,以创新驱动研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国家和省市科研项目。

我们学校处于大湾区充满活力的环境中,具备独特的发展优势。学校鼓励学生批判性思考,辩证认识事物,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所以我们的学生无论在学习还是在服务社会方面都很活跃。比如我们有个毕业生,读书时发动公益募捐,给贵州山区建起了一所小学;毕业后和同学一起在大湾区创业,探索办公和生活空间的变革,业务发展得很好。后来他进入了福布斯30岁以下精英榜、胡润30岁以下创业领袖榜。这让老师们很欣慰,说明我们的教育在大湾区结出了创新创业的果实。

牢牢抓住人才培养根本

记者:中外合作办学培养的学生,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哪里?

汤涛:我一直相信,一所大学,科研很重要,创新很重要,但最重要、最核心的工作是教书育人。把上好课、做好培养学生的工作放在第一位,这才是大学教育的本质。学生不一定要赢在起跑线上,而应在德育、体育、心智、美育等方面均衡发展,这样走入社会后才具有更强的适应力和竞争力。

以我们学校来说,2021届落实去向的毕业生中,选择出国出境升学的占82%,全球百强名校输送率约81%。在疫情持续影响全球的大环境下,这份毕业生“成绩单”来之不易。这说明学校的博雅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我们的学术质量得到了国际高等教育界认可,这离不开学校持之以恒的努力。我们的国际化师资队伍一直在帮助学生挖掘多方面的潜力,使他们既有扎实基础,又能多元发展,具备更强的可塑性。

得益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学生既有全球视野,又有家国情怀,看待事物更加全面;同时,学生有很积极的人生态度,敢于创新,敢于直面挑战。我观察到,中外合作办学的毕业生留学后绝大部分都会回国,为祖国各行各业发展贡献力量,这也体现了中外合作办学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记者:作为一名科学家、“院士校长”,您对学生有哪些期望?

汤涛:我在很多场合分享过我的求学历程。我常对学生说,好好利用大学时光,要立志、要坚持、要动脑、要耐得住寂寞。如果要从事科研,我有四点建议:第一,兴趣驱动。探索自己的兴趣,做有意义的事情,不要跟风,要保持原创性。第二,持之以恒。科研过程或许枯燥,唯有心无旁骛、持之以恒才能做出原创性成果。第三,开阔视野。需要沉下心来,脚踏实地求学工作,也需要有长远的目光和开阔的视野,为人生的渡轮导航。第四,家国情怀。要有社会责任感,为国家的繁荣发展作贡献,做时代的主人。

《中国教育报》2022年07月07日第10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