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安徽师大用数字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做活“云”文章 乡村展新颜

发布时间:2022-08-08 作者:本报记者 王志鹏 通讯员 朱蕾 杜子瑜 来源:中国教育报

清晨第一缕阳光透过云层折射在安徽歙县宏村,静谧的乡村在晨光中苏醒,远处青山隐隐,近处流水潺潺,宛如一幅水彩画卷铺陈在天地之间。这是安徽师范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郭昊用无人机拍下的黄山宏村清晨的画面,也是学校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队助力乡村振兴的宣传成果之一。视频发布仅3天,全网播放量突破370万人次。

今年暑期“三下乡”活动期间,该校组织了116支乡村振兴主题团队,千名青年学子深入乡村田野、革命老区、深山林间,架起直播间,搭建数字化购物平台,打造VR红色场馆……使得“云”上乡村展新颜。

直播带货引来“经济云”

“直播间的朋友们,我们家葡萄是精心培育的‘阳光玫瑰’,绿色纯天然,个个晶莹饱满,欢迎大家来这里采摘品尝。”盛夏七月,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花桥镇农民崔莉峰正在自家葡萄园进行首次直播,面对三脚架、补光灯、麦克风,他有些紧张。看着屏幕上不断上涨的观看人数,他渐渐地打开了话匣子,脸上笑容越发绽放。

在直播之前,崔莉峰只是一个埋头田间的务农人,打不开销路成了他的“心病”。尤其是今年受疫情影响,到果园采摘游客人数锐减,费大力气种植的葡萄等不来买家,再等下去只能任葡萄烂在地里。安徽师大赴湾沚乡村振兴主题采访团的到来解了他的燃眉之急。通过学校开设的新媒介素养培训课,使他第一次接触到了电商直播这个销售新模式,经过团队辅导,他也慢慢掌握了相关技巧。“虽然第一次预售直播只有几千人观看,但这却是我们当地农产品开启‘互联网+’销售的第一步。”崔莉峰说。

直播只是打开销路的一种方式,为了进一步借助新媒体平台宣传,学校还搭建微信小程序“蔡家小铺”等数字化购物平台,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直播是整合播音与主持艺术、摄影、广告和网络与新媒体多个专业的同学共同完成的一项尝试。”队员季一欣认为,直播带货不仅解了农户难题,促进当地产业经济发展,还让队员们活用专业知识,提升社交能力,一举多得。

新媒体吹动“文化云”

阳产土楼筑山峡,山腰上密布着一片土楼群,青石路配红木墙,错落有致,质朴壮观。这是赴歙县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实践调研团队同学们第3次来到这里。在实地走访中,他们发现周边12个村落留守老人居多,怎样在振兴之路上焕发年轻朝气?团队将视角放在了乡村文化振兴上。

三潭枇杷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有着“天上王母蟠桃,地上三潭枇杷”之美名。多次调研后,团队以三潭枇杷为切入口,设计出深渡镇首个以枇杷为原型的乡村形象IP“小枇”“小杷”,并在此基础上演变出表情包、农产品包装、盲盒、帆布包、杯子等一系列文创产品。

队员毛心如说:“用年轻人的视角将三潭枇杷拟人化,希望可以吸引青年的新鲜血液到市场中来。”团队共为当地拍摄风光宣传片、人物专题片、风光摄影产品等社会实践作品365件,现都无偿移交给当地政府,将陆续投入生产使用。

同样在千年古县——黟县,赴黄山“调研黟县非遗,弘扬徽派文化”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西递、宏村策划了民俗活动闹花灯及非遗花灯表演活动。宏村花灯流转,西递嫦娥奔月,直播浏览量超170万人次。队员郭昊说:“我们大学生应该让世界看到中国的美丽乡村,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传承非遗文化。”

高科技点燃“红色云”

当虚拟VR遇见革命旧址,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一图全面感知”乡村景点,会带来怎样的先导体验?

在大别山腹地的安庆岳西鹞落坪红二十八军红色教育基地,由安徽师大计信学院赴安庆岳西鹞落坪VR科技创新“项目e站”团队打造的红色革命旧址和村史馆的VR模型上线了。

为了对展陈馆内展示的革命时期物品进行精确还原,团队13人开展了为期11天的数据测量工作,为建模提供数据支撑。在队员们不懈努力下,红色记忆的一砖一瓦被勾勒出来,一个VR革命旧址博物馆已经显现。游客戴上虚拟眼镜,借助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就能形象地看到红二十八军的战斗历程……

而在金寨县,由学校旅游管理、城乡规划等专业本硕博学生组成的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调研实践团队,进行了大别山线性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创意策划、桂花村乡村旅游解说系统设计、张家店镇营销平台研发等实践。队员们结合GIS技术初步搭建“九十里山水画廊”乡村规划区景点专题微信小程序,利用无人机飞行技术采集数字高程数据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用软件制作了地形地貌专题地图。

团队队长林静介绍:“这张‘图’汇集了空间规划、地理信息、自然环境、人文故事等基础数据,包含地图漫游、景区概况、语音讲解、山水印象、路线导航等功能,以‘一图全面感知’的方式,让大家感受到这片红色沃土的生产、生活、生态变化。”

安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胡朝荣说:“今年夏天,学生们到实践中深刻体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梦融入乡村梦、中国梦,充分用活专业技能知识,在深度感知社会的基础上,通过鲜活、深刻、接地气的形式,在乡村振兴一线讲好青年故事。”

《中国教育报》2022年08月08日第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