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工具箱”:教师观察游戏的“拐杖”

发布时间:2022-09-18 作者:卢筱红 付欣悦 来源:中国教育报

幼儿游戏行为观察对教师很重要,但也让他们困惑。一些教师在幼儿游戏时很茫然,不知看什么,也不知记什么;一些教师看似忙碌,不是在拍照,就是在记录,但研讨时才发现他们只能表述“观”的内容,却不能理性分析“察”的内容。这些现象可概括为“三无”——无观察、无方法、无分析。上述问题导致教师在组织游戏时易出现放任不管、无效指导,或过度干预的情况。基于此,我们借助跨区域教研行动,将教研经验系统化,研发出“工具箱”这一教研支架。

“工具箱”全名为“幼儿游戏行为观察‘三层六格’工具箱”,它为教师观察幼儿游戏行为提供学习材料、观察表格和策略建议。其中“三层”按照观察幼儿游戏行为的步骤,分为理论层、操作层和应用层;“六格”是对“三层”的进一步细分,具有基础性、实操性和情境性特征。现以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云溪幼儿园中班建构游戏观察主题教研为例,说明“工具箱”的内容和使用方式。

针对性理论研讨,确立观察依据

“工具箱”的“理论层”包括基础理念、观察原理两方面。其中基础理念包括儿童观、发展观和幼儿游戏观等方面的学习资料建议。观察原理主要是一些游戏观察法的原理性知识。

观察主题教研行动的第一步,是根据“基础理念”的建议,结合教师在观察中缺乏抓手及参照依据的问题,组织开展学习性教研,重温《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寻找核心经验。通过小组合作,比照《指南》,分析中班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可能涉及的各领域核心经验(如数学认知中大小、长短、粗细等概念),作为确定教师观察的理论依据。

紧接着,借助“观察原理”部分的工具,教师围绕观察与记录方法等开展案例式学习。针对教师只有“观”而无“察”的现象,教研组长组织“观察是什么”主题讨论,明晰观察不仅是通过各种感官感知事物的信息,还应有对信息的分析。

针对一些教师在幼儿建构游戏时只关注结果、忽视观察建构过程的问题,一位教师结合自身经历,组织大家讨论“有准备的观察”和“无准备的观察”的区别,进而与大家一起开展有关观察方案制定要素和观察工具使用的学习,为接下来的建构游戏行为观察主题教研夯实了理论基础。

制定观察方案,运用观察策略

观察主题教研行动的第二步,对应的是“操作层”中的方案制定和策略转换,主要为教师提供制定观察方案的建议、观察记录表,及观察中需要转换策略的情境等工具。教师以此为支架,不仅能学会拟定贴合实际的观察方案,还可在观察中内化理论、丰富经验,探索出不同观察策略并灵活转换。这一步主要分三个阶段:

阶段一:互助教研,明确方案。科学制定观察方案是观察的前提。学习“理论层”内容后,中班教研组围绕建构游戏“游乐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互助式教研。首先通过“你问我答”,重温《幼儿游戏行为观察与研讨》一书中“观察方案制定”的内容,检验教师自主学习成效。其次教师自由结对,小组实操演练,制定观察方案。最后小组互评,完善观察方案,确定观察目的、观察目标、观察对象及方法等。

通过教研,教师内化了观察方案的要素(观察目的、观察目标、观察对象、观察环境、观察记录方法),并将“关注幼儿的建构水平及建构过程中社交能力的发展”作为观察目的,分别选择中(1)班和中(3)班的建构区,决定采用定点定人、扫描观察方法,结合实况详录法、便签记录、影像记录等方法进行观察记录。

阶段二:思维碰撞,达成共识。为确保观察有序进行,教研组再次组织教师就观察方案及观察前的准备进行头脑风暴。最终确定采用小组合作法,教师两两组合共同观察两名幼儿,并给幼儿标上序号,以便快速识别。

阶段三:实施观察,优选策略。游戏开始后,教师根据“策略转换”的建议,依据游戏不同时段及不同观察内容进行策略转换,分两组进行。

第一组尝试在不同游戏时段用不同观察方法。张老师和陶老师选择中(1)班的建构区,根据“工具箱”建议,在游戏开始和结束时,采用扫描法进行整体观察;游戏过程中,则采用定点定人聚焦式观察和连续追踪式观察。游戏开始阶段,他们发现部分幼儿虽然进入了建构区,但似乎对“雪花片”不感兴趣。游戏进行期间,两位老师注意到1号幼儿一直在尝试用“雪花片”搭建“摩天轮”,但圆形边框总是变形,他想了各种办法,直至活动结束也没放弃。

第二组尝试依观察内容转换观察方法。汪老师和胡老师选择中(3)班的建构游戏区进行观察,把了解幼儿社交能力作为观察目标。根据“工具箱”的建议,先采用非参与式的定点观察,之后转换为追踪观察法。这个区域的幼儿正在拼搭“疯狂动物城”,2号和3号幼儿商量怎样为“马路”做装饰,旁边的4号幼儿提议去美工区借材料。汪老师便跟随4号幼儿,观察他如何跟美工区幼儿沟通……通过策略转换,两位老师对3名幼儿的社交能力进行了完整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观察记录,寻找教育行为改进空间

主题教研行动的第三步,对应的是“应用层”的行为评析和结果运用,着力为观察结果分析和运用提供支架,进一步推进游戏。

针对教师分析能力欠缺的情况,本层内容帮助教师透过幼儿行为表象分析其学习与发展,从而改进教育行为。比如,“行为评析”提供了幼儿行为典型表现对应表,辅助教师对幼儿游戏行为进行评析。“结果运用”提供撰写各类观察文本的要点和教育行为反思及调整的案例。

以一次观察评析主题教研为例,“游乐场”中教师对1号幼儿的观察记录如下:

活动开始了,1号幼儿取来绿色、黄色雪花片玩具框,说:“我要搭摩天轮了。”他用十字拼插法搭出摩天轮底座,再围圆组建成摩天轮圆形外框。但外框始终倾斜变形,他调整多次均不成功。思考一会儿后,他拆开拼插好的摩天轮外框及底座,按色彩分类摆放好。这次他采用花插的方式拼插出摩天轮的旋转轮,用了10分钟……底座搭建完成并与旋转轮成功连接。摩天轮外框大、底座小,立不起来。他先将其靠在纸砖旁,再寻找支撑材料,但没过多久又开始摇晃。尝试多次,最终因雪花片不足而失败。

显然,教师能做详细的观察记录,但他们依然困惑:幼儿这些行为究竟意味着什么?大部分教师只能对此进行浅层次解读,比如,看见1号幼儿坚持拼搭,只会说“持之以恒”“想法很棒”……这些评析缺少专业味道,是时候使用“工具箱”第三层了。

为此,教研组开展案例式剖析,共同对1号幼儿游戏行为进行分析完善。根据“工具箱”提供的建构游戏中幼儿行为与关键经验对照表,及《指南》各领域内容,提取观察记录中的关键信息,大家重点从建构技能、动作发展、材料选择等关键经验进行分析。

大家讨论认为,1号幼儿知道搭建“摩天轮”的顺序,且运用十字拼插等方式组建“摩天轮”底座及旋转轮,显示幼儿能用规律排序、对称、围合等技能,且有丰富的表征思维和联合表征行为。幼儿遇到“如何稳固摩天轮底座”的困难,未轻易放弃,一直在寻找方法,说明幼儿的探究能力、专注力较强,具有较好的学习品质。然而由于材料的缺乏及同伴交往经验的缺失,最终以失败告终,这正是下一次教育行为调整的着眼点。据此,建议教师从丰富建构材料和提供幼儿主动表达、主动分享、合作游戏的机会入手,进一步推进游戏。

经过这样一次次的教研讨论,教师慢慢学会了从观察记录中解读分析幼儿的行为,并及时改进自己的教育支持策略。

四年多的实践证明,“工具箱”改变了幼儿园的教研氛围,将教研重心由“研教学”“研教师的教”转变为“研游戏”“研幼儿的学”。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意识到,教研并非聚焦于教师教得有多精彩,而应指向幼儿经验获得了多少提升。

(作者单位分别系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南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2年09月18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