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非遗课程润泽童年

——以小学“非遗童玩”课程的空间设计与资源整合为例

发布时间:2023-05-26 作者:刘静 来源:中国教育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中华文明的足迹烙印。关注非遗保护和传承,选取学生喜爱的民俗内容,创设非遗学习空间,做好课程研学与应用实践,是中小学美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这有助于学生提高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创新意识,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开发“非遗童玩”课程资源

我国非遗资源众多,历史故事、民族节庆活动、传统技艺等都蕴含着丰富的非遗知识。民间玩具内容丰富、品种繁多,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创设“非遗童玩”学习空间和课程实施路径,有助于学生形成对非遗的初步认识,同时通过对比学习、互动学习,为深入学习非遗技艺、了解非遗内涵奠定基础。

为有效推进“非遗童玩”课程,学校应打开思路,积极组织以下三类学生实践活动。第一,调查访谈类。通过前期调研、访谈非遗传承人,以此来进行非遗实践。第二,技艺操作类。通过请教传承人、观看视频等方式学习相关技艺,并在材料、方法、展示等方面尝试创新,助力非遗传承。第三,宣传推广类。学生为非遗代言,进行设计、推广和宣传。

在系列“非遗童玩”课程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不仅感受到“非遗童玩”的魅力,更在实践中体悟到工匠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力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

以有关立夏节气的“非遗童玩”课程为例,杭州市半山地区立夏习俗内容丰富,有蚕花会、立夏祭祖等节令信俗仪式活动,有烧野米饭、绘泥猫、跑山等节令游艺习俗,还有乌米饭、蚕豆、立夏饼、七家茶等节令饮食活动。教师可以选取学生喜爱的内容,如立蛋、乌米饭和绘泥猫等,设计系列课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到浓浓的二十四节气民俗,并且通过实践产生了创意新思路。

再构“非遗童玩”学习空间

创设小学“非遗童玩”学习空间,能让学生的图像识读和审美判断能力在环境里自然生发,这对于学生感知“非遗童玩”所蕴含的历史、人文、美学等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可以将“非遗童玩”融入学习空间设计,整合学校整体空间、艺术长廊、美术教室及学校公众号平台,合力打造“非遗童玩”课程的学习空间。学校可根据不同学习内容采取多种设计方式。首先,体现学习空间的文化元素,根据不同课程内容进行多个空间设计。其次,体现以人为本的空间尺度,学习空间是为学生学习课程搭建的,因此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再其次,体现学习空间的形式美感,学习空间在装饰和布置上要体现美育特色,给学生美的体验和感受。

以杭州市滨江实验小学“非遗童玩”整体学习空间为例,学校在校园公共空间融入非遗元素,食堂有“舌尖上的非遗”长廊,走廊有“非遗润童心”展示墙。此外,学校还在美术组三楼积极打造“校内非遗艺术馆”,先后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教育局联合举办民间画杭州联展,与杭州市富阳区龙门镇中心小学举行印象龙门书画展。同时,杭州市滨江实验小学积极与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将优秀非遗作品搬进校园,树立“校园即博物馆”的概念,让学生足不出校就能欣赏到内容丰富的非遗作品。

总之,在学习空间的架构设计上,学校既要考虑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实际的需要,又要与校园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同时要与美术教室的美育功能相结合。

整合“非遗童玩”学习资源

在整合非遗资源时,学校要充分考虑本土适用性、素材丰富性、学生的喜好与接受水平、项目与文化的内涵等因素,把握好以下三项策略:

一是本土性与传承性结合。要提升学习空间的文化内涵,“非遗童玩”在内容选择上可就地取材,要面向学生的真实生活环境,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非遗、传承非遗。

二是实践性与开放性结合。要强调学生项目化学习和开放性实践,通过研学、仿学、展学、互学、探学、用学、创学、互学八类学习方式,在动手做、探究、设计、创作、反思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体悟、体认,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非遗实践创新能力。

三是整合性与趣味性结合。要增强学习空间的学习趣味,打破学科界限,选择综合性活动内容,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大单元项目化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实验小学)

《中国教育报》2023年05月26日第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