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为学生成长接力

发布时间:2025-05-08 作者:王彦龙 来源:中国教育报

  前不久参加的一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讨活动让我意识到,所谓“一体化”,不仅是教材贯通、内容衔接,更是思维方式、教学理念乃至育人使命的系统重构。

  会上,小学教师用图画书讲林则徐虎门销烟,引导学生从“什么是侵略”中感知当时国家的屈辱和抗争;初中教师通过抗战英雄群像再现,帮助学生理解国家命运与个人责任的联系。中小学教师在学生心中播下了种子,而我面对的是大学生,那颗种子正在萌芽、等待扎根。

  我开始反思自己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上的角色。我不止一次地发现,学生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并不陌生,却难以引发深层的价值共鸣。大学思政教育并非从零开始,而是在此前教育的基础上“拔节孕穗”。如果说小学阶段唤起了朴素情感,中学阶段建立了初步认知,那么大学阶段就应是完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转化。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在近期授课中做了一次尝试。在讲授“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时,我先请学生回忆自己最初听到鸦片战争或林则徐的场景,引导他们重构记忆。接着,我通过分析民族意识觉醒的背景和逻辑,引导学生重新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矛盾根源。最后,我抛出一个问题:“你会如何讲述这段历史给一名小学生听?”课后,有学生说:“第一次感觉历史不是书本里的事,而是我该负起的责任。”这让我更坚定地相信,真正的“一体化”,不是统一模板、节奏,而是每一位教师从学生成长出发,找到教育接力点,实现思政课在育人逻辑上的同向同行。小学的故事打动童心,中学的讲述启发学生思考,大学的分析引领学生自觉践行。不同学段虽重点不同,但共同的目标是为学生一生奠基。

  我期待未来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更系统的教师协同平台,有一套基于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育人链条设计,让我们在内容之外,也关注阶段性育人目标的衔接和转化机制。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共备一堂课的努力,更是共育一个人的系统。

  思政课教师共同走进彼此的课堂,走进学生成长的全链条,思政课就有了从童年走向青年的育人合力。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08日 第0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