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蕴含“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哲学智慧,为高校美育提供价值引领与方法论支持。探索和合文化与高校美育的融合路径,有助于培养具有文化自信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不少高校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从技艺传授迈向文化浸润
深度开发“和合美学”通识课程。课程可按模块化进行设计,在哲学溯源模块上结合传统艺术,解析和合文化中的和谐之美。在艺术实践模块上,融入虚实相生的园林哲学及移步换景的空间美学,体悟动静相宜的和谐韵律。如北京大学“中国美学精神”课程设置“曲水流觞”虚拟现实体验,还原兰亭雅集中“天人感应”的诗意场景。中国美术学院开设“和合造物”工作坊,将榫卯结构与3D打印技术结合,实践“新旧共生”的设计理念。
创新跨学科课程融合方式。理工科开设科技人文共生的相关课程,如东南大学建筑专业融入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在“绿色建筑设计”课程中运用客家土楼通风隔热的生态智慧,结合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模拟“天井聚气”的传统空间逻辑;华中科技大学“智能算法与东方美学”课程,探索分形几何与宋代山水画层峦叠嶂构图的数理同构性。复旦大学通过比较文学探讨中西文化“和而不同”的对话机制。
构建和美共生的育人环境
开展空间美学的文化转译。一些高校营造沉浸式文化场景,打造具有传统文化意蕴的校园景观,如校内凉亭设计融入“天圆地方”宇宙观,圆形攒尖顶象征天,方形基座隐喻地;开设新兴数字化文化景观实态展示,浙江大学搭建“宋韵数字长廊”,通过AR(增强现实)技术重现《清明上河图》市井百态,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体验宋代“坊市合一”的社会和谐形态。
设计多元立体的文化活动矩阵。高校可举办相关文化活动,融合戏曲、茶道、民乐等多元艺术形式的跨界表达。中央音乐学院策划“古琴与电子音乐对话”音乐会,用算法生成音轨,呼应古琴“散、泛、按”音色,诠释“古今和鸣”的创作理念。苏州大学“茶席设计大赛”结合《茶经》“精行俭德”思想,用现代材料重构宋代“十二先生”茶器美学体系,开展非遗传承的活化实践。湖南大学邀请湘绣传承人开设“针尖上的和谐”工作坊,学生在学习技法时,同步研究《考工记》“材有美,工有巧”的造物伦理。
打造走向社会的和合美育链
挖掘多方协同传统工艺当代转化的创新型项目。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转译时,一些高校与博物馆、美术馆联合开发传统文化数字化展览,体现科技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上海交通大学联合故宫博物院开发“数字纹样库”,将历代服饰纹样进行参数化建模,供设计师提取“和合纹样基因”。中央美术学院与腾讯公司合作开展“敦煌动画编程”项目,学生用代码驱动“飞天”飘带运动轨迹,实现“算法美学”与佛教“无常观”的哲学对话。
推进乡村振兴中的美育实践。高校可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发现乡土艺术中的和合精神。如同济大学团队在浙江松阳“拯救老屋行动”中,引导学生使用无人机测绘夯土墙肌理,结合“材分制”建立传统民居数字保护档案。中国农业大学在云南哈尼梯田设立生态美育基地,通过拍摄《蘑菇房的故事》纪录片,解码“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生态智慧。天津美术学院“社区口袋公园”改造项目,邀请居民参与绘制“和合邻里图”壁画,将二十四节气农谚转化为公共艺术符号,推动了社区美育的融合。
构建和合美育的闭环生态
一些高校开发过程性评价工具,设计“和合美育护照”,记录学生参与跨文化工作坊、生态艺术实践的反思日志,形成个性化成长图谱。还有高校引入“审美协商评价法”,通过师生共同评议课程作业,培养求同存异的审美判断力。
还有一些高校健全社会效益评估机制,建立“美育影响力指数”,量化分析校园文化景观的使用频率、校企合作成果的产业转化率等数据。
总之,和合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绝非简单的文化符号移植,应通过“课程—空间—实践—评价”四维体系的系统重构,实现传统智慧的创造性转化,让和合文化成为滋养新时代青年精神世界的源头活水。
(作者单位: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2023年度高等学校国内访问学者“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和合美学文化融入高校美育实践研究”[FX2023139]研究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13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