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行业院校只有立足行业特色和区域优势,走差异化的国际化发展道路,才能在特定领域形成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地方行业院校是以工科院校为主、行业特色和区域属性鲜明的高等教育机构。这类院校大多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成立后长期服务于某一特定行业,世纪之交院校管理体制改革后,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经过划转后20余年的发展,这类院校逐渐形成了行业与区域两个特殊的服务面向,建设和发展了优势特色学科群与专业群,成为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和地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众多地方行业院校坐落于“一带一路”关键节点城市或区域性对外开放前沿地带,拥有丰富的国际化资源,是促进地方经济拓展全球市场的关键助力。因此,聚焦行业特色和区域优势,扎实推进地方行业院校国际化发展,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对促进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实现教育强国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行业特色和区域优势是地方行业院校国际化的独特切入点。
与综合性大学依赖综合实力和学术声誉开展国际化不同,地方行业院校只有立足行业特色和区域优势,走差异化的国际化发展道路,才能在特定领域形成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在长期发展中,地方行业院校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和行业资源、丰硕的技术成果以及独特的学科专业群,这些优势不但构成其立校根基,而且成为其推进国际化战略的核心竞争力。只有紧密贴合行业需求,紧跟行业发展前沿,优化特色学科和专业结构,以行业关键技术难题为科研主攻方向,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为央企出海提供技术及人才服务,地方行业院校才能开拓出特色国际化发展道路。
地方行业院校在长期服务地方经济过程中,形成了与地方经济紧密联系的属性特征,夯实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凝练了推进国际化战略的关键优势。只有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充分发挥区域优势,面向所在区域拓展国际化合作网络,主动对接国际友好城市重点行业需求,聚焦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工业园区服务需求,地方行业院校才能将面向地方行业服务拓展到面向全球行业服务,为区域经济融合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地方行业院校要将行业特色和区域优势深度融合,构建国际化实施路径。
一方面,构建行业特色和区域优势深度融合的国际科技合作实施路径。在应对全球性挑战的背景下,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已成为各国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共同探索解决全球性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手段。地方行业院校在特定行业拥有深厚科研实力,并与地方企业建立了紧密的科技合作关系,特别是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国际应用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不仅能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技术及人才支持,还有助于促进地方行业企业拓展国际科技合作。地方行业院校应围绕所面向区域的产业链集群关键技术难题及未来发展趋势,着力提升科研主攻方向与区域产业需求的匹配度,开展精准的国际科技合作。一是要整合资源,积极探索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实体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技术创新联盟、产学研基地等多元化科技合作平台。二是要协同创新,积极牵头或参与国际科研合作项目,联合开展学术研究与技术攻关,为市场主体提供国际化决策咨询服务。三是要交流互鉴,立足区域行业文化特色,为广大师生及出海企业提供跨文化理解与沟通培训,助力可持续的国际科技合作。
另一方面,构建行业特色和区域优势深度融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实施路径。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趋紧密,高质量国际化人才培养正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强有力支撑。历经长期建设和发展,地方行业院校在交通、能源、建筑、化工、医疗、农业等领域拥有深厚的行业背景,这些行业正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领域。因此,地方行业院校日益成为央企出海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合作、产业升级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地方行业院校应遵循“行业需求导向、区域特色引领、国际合作支撑”原则,大力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区域经济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首先,要立足行业与区域两个服务面向,凝练专业特色,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其次,要融入行业前沿知识、国际技术标准和规则,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再次,要建设国际化联合培养实训基地,推行“中文+专业”的中文工坊模式,提升学生在国际化场景中解决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系沈阳化工大学党委书记)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14日 第0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