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绍兴文理学院建设海外“兰亭书法学堂”

让世界在笔墨丹青中读懂中国

发布时间:2025-05-14 作者:赵阳 来源:中国教育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书法是中华文化瑰宝,包含着很多精气神的东西,一定要传承和发扬好。在文化自信深入人心的今天,绍兴文理学院海外“兰亭书法学堂”以书法为载体,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双向互动模式,开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新路径。这一实践不仅彰显了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更以文化浸润的方式架起了中外民心相通的桥梁,为新时代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样本。

  文化自信的具象化表达:

  从“笔墨功夫”到“文明对话”

  书法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符号,其背后承载的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东方哲学与美学的深层表达。海外“兰亭书法学堂”通过“1对N”的课程模式、动态模拟系统等创新教学手段,将静态的书法作品转化为动态的文化叙事,使海外受众在提按顿挫间感受“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这种“以技载道”的传播策略,突破了传统书法教育的地域局限,让中国文化的精气神通过毛笔与宣纸的互动,自然融入国际社会的认知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学堂在文化传播中并未止步于技法传授,而是通过“书法+文化”的立体化课程设计,将黄酒、青瓷、丝绸等浙江文化元素融入教学场景。例如,学员在临摹《兰亭序》时,同步了解王羲之的文人雅集文化;在练习篆刻时,感受汉字演变与金石美学的交融。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播方式,使书法成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实现了从“技艺学习”到“文明对话”的跃升。

  创新实践的多维突破:

  构建文化传播的多位一体生态

  海外“兰亭书法学堂”的成功,源于其对文化传播规律的深刻把握与模式创新。在教学层面,学堂首创“动态模拟系统+线上课程+线下实践”相结合的多位一体平台,通过数字化技术破解海外书法教学资源分散、师资不足的难题。例如,“墨道”书法动态模拟系统能实时捕捉书写轨迹,为学员提供即时反馈;“汉字一百个”双语课程则以游戏化设计降低学习门槛。这些创新使书法教学突破时空限制,形成“虚实结合”的规模化传播效应。

  在合作机制上,学堂构建了“政府引导+高校主导+民间参与”的多主体协同模式。通过与驻外使领馆、华人华侨社团、当地文化机构的联动,学堂将书法活动嵌入国际社区的文化生活。例如,在瑞士日内瓦大学,书法课程已成为当地社会精英了解中国文化的“必修课”;在泰国清莱皇家大学,书法展览与泰国民间艺术节结合,形成跨文化互动的“文化磁场”。这种“民间+”“一带一路+”的平台属性,使文化传播从单向输出转为双向互鉴。

  文化战略的长远布局:

  打造“浙里”国际传播新高地

  面向未来,海外“兰亭书法学堂”的发展需进一步融入国家战略与区域文化布局。根据规划,到2030年,学堂将覆盖“一带一路”沿线主干国家,并形成标准化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在三个层面持续发力:

  一是深化文化内涵,加强书法与诗词歌赋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开发技法研习与精神解码并重的课程体系。二是拓展传播场景,借助元宇宙、AI临摹等新技术,打造沉浸式书法体验空间,吸引“Z世代”群体。三是构建品牌生态,以“兰亭”IP为核心,延伸书法文创、国际赛事、学术论坛等衍生产品,形成文化影响力倍增效应。

  绍兴文理学院的实践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既要守住“根与魂”,更要创新“形与势”。海外“兰亭书法学堂”通过理念、技术、机制的多维创新,为破解“文化折扣”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成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金名片”。

  (作者系绍兴文理学院院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14日 第0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