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时代课题。他在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论述,我们要深入学习研究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润心。
我们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心灵要美起来,必然要加强美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使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将美育工作做得更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世界各国各民族各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同样需要美育的滋养。我最近出版的《中华美育精神十讲》,便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写成的,是我近些年对中华美育精神的研究和思考。
美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逐渐清晰的一条路径。这是一条在人们满足基本物质需要之后,满足精神需要的路径;是一条跨越人的功利需要和虚荣心之后,追求美好人生和美好世界的路径;是一条让美好成为自觉从而获得自由解放意义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路径。
中华美育精神,是照射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道路上的美好光亮。它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追求天人合一,给人以向美向善向上的引领;丰富发展于中国人民近现代以来的奋斗,培育家国情怀,给人以追求美好生活的力量;塑造中华民族美好明天,着力培根铸魂,给人以实现全面发展的动力。
中华美育精神追求的境界,可设想为:当法律还必须存在的时候,在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语境下,法律由对人行为的规范升华为对法治的尊崇;当道德还在对人言行起约束作用的时候,道德由对人的约束升华为对崇高的追求;当劳动还没有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之前,劳动由谋生手段升华为享受的工作,并把这种美好工作创造的美好成果给予别人,从而使美好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我们应努力铺开美育这条路径,拨大这束光亮,让审美的种子早早地播种在人们的心中,让美好的情感早早地滋润人们的心田,让美好的创造早早地成为人们的追求,让美好的灵魂早早地开始铸就,让美育为现代化道路照射光亮,让中华美育精神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我们期待人人都是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践行者,把新时代中华美育故事,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写在人民群众幸福美好的生活中,写在我们深爱的祖国大地上。这些故事,是乡村振兴中追求美好的故事,主人公是告别绝对贫困、面貌一新的中国农民;是城市建设中追求美好的故事,主人公是创造幸福生活的人们;是辛勤劳动中追求美好的故事,主人公是在平凡岗位上享受劳动创造的人们;是在逆境中追求美好的故事,主人公是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们;是在创新创造中追求美好的故事,主人公是敢于突破、追求卓越的人们。
为此,我们要阐述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揭示中华美育精神的丰富内涵,突出发挥艺术教育在美育中的独特作用,在学校、家庭、社会全面推进美育。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中,让我们共同富裕起来的同时共同美好起来,在美的艺术滋养中,在美的生活日常中,在美的家国时代里,共同提高审美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创新创造,创造出一个人人都能全面发展,并且享受到由发展带来的美好生活的新时代。
我们要践行自然美、艺术美、科技美、社会美教育,构建美育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自然美教育要引导学生欣赏自然景观、感受自然生态。艺术美教育要引导学生欣赏经典作品、感受艺术魅力。科技美教育要引导学生感受科学世界秩序美、和谐美、创造美。社会美教育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美、风尚美、劳动美、人际关系美。
我们要推动美育课程、学科美育、活动美育、氛围美育,使它们综合发力。在美育课堂中,艺术鉴赏要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经典艺术作品,艺术体验要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艺术表现要让学生享受艺术带来的快乐。各门课程要让学生感受客观规律、人文精神之美,校园生活要让学生感受环境之美、言行之美、规范之美、氛围之美,集体活动要让学生感受友爱、互助之美等。
我们要通过“八有”为美育提供保障。一是有人抓,单独设置美育教育教学机构。二是有课上,开设美育公共教育课和艺术选修课。三是有质量,完善教学的指导和评估。四是有空间场地,既有独立空间,又有共享资源。五是有设备器材。六是有经费保障。七是有教师,既有专职教师,也有兼职教师。八是有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常演常展,受到激励和熏陶。
我们要努力让美育成为社会新风尚。用美育推动各级各类艺术教育,影响人们追求和谐美好,用美育理念设计和建设城市社区、乡村等,影响百姓生活。社会艺术机构和场所、专业艺术团体和艺术工作者等参与美育,企事业单位加大美育的投入和支持,各界人士以美育为载体参与公益事业,让艺术素养和文明素养成为人的基本精神状态和行为状态。
蔡元培、王国维等中国近现代美育先驱们,在国运衰微之际引入美育概念,期冀“以美育代宗教”,以美育育“完全之人物”,奠定了中国美育的基础。今天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面向人的美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条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为实现美育理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使人人都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而努力奋斗。美学教育工作者们在工作中已形成了关于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做好新时代美育工作的思考和经验,在美育理论探索、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将不断书写新的美育篇章。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原党委书记)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15日 第0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