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学生笔下母亲的手

发布时间:2025-05-26 作者:祁爱萍 来源:中国教育报

  那是教《慈母情深》的上午,阳光斜斜地切进教室,在课本上投下细碎的银杏叶影。我正领着孩子们分析梁晓声笔下母亲“龟裂的手”“疲弱的肩”,学生小薇突然举起一张照片:“老师,这是我妈妈修鞋时的手。”

  照片里的手沾满胶水,指甲缝嵌着细密的皮屑,掌心的老茧在闪光灯下泛着白光。小薇的妈妈在巷口摆修鞋摊,我曾见过她蹲在小马扎上,用铁锥子穿透硬邦邦的鞋底。教室里忽然静下来,后排的学生明浩忽然翻出作文本:“我妈妈的手像砂纸,她在工地搬砖,去年冬天裂得渗血。”

  备课笔记上关于“细节描写”的批注突然模糊了。我看着教室里举起参差不齐的小手,有的带着水彩颜料的斑斓,有的留着橡皮泥的浅印……“不如我们来画‘自己的母亲’?”我擦掉黑板上的段落分析,递出彩色粉笔。

  小薇踮脚在黑板上画了双弓着的手,拇指和食指捏着细小的鞋钉;明浩画了戴着手套的手,指尖向上托着一块红砖,砖缝里渗出几滴汗珠。随着粉笔划过黑板的吱呀声,黑板上逐渐布满了各式各样的手——有的捧着烤红薯,有的握着锅铲,有的牵着蹒跚学步的孩子……

  下课铃响时,小薇忽然跑过来塞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原来课文里的妈妈,和我妈妈的手一样会疼。”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那些被反复解析的经典细节,远不及孩子眼中母亲真实的模样来得生动。当我们在课本里寻找“母爱”的标准答案时,孩子们早已在生活中触摸到母爱的肌理——是修鞋时粘在指尖的胶水,是搬砖时磨破的手套。

  后来我在备课本首页贴了张便签:“先看见孩子的世界,再打开课本的世界。”讲《背影》时,会让孩子们分享自己父亲“笨拙的爱”;读《秋天的怀念》,不再执着于分析“好好儿活”的深意,而是听他们说奶奶如何在电话里重复“多穿件衣裳”。那些藏在皱纹里、老茧里欲言又止的情感,在孩子们的讲述中,渐渐褪去铅字的隔阂,变成了带着呼吸的生命教育。

  去年冬天,我路过小薇家的修鞋摊,她正蹲在妈妈脚边画速写。暮色里母女俩的剪影叠在一起,像极了黑板上那幅没有修饰的画——原来最好的语文课,从不是技巧的拆解,而是让文字成为照进生活的镜子,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镜中看见自己的故事,看见那些被忽略的、细碎却滚烫的爱。

  教育的深意,或许就藏在某个放下既定教案的瞬间。当我们愿意让课本里的“母亲”走下纸页,牵起孩子眼中真实的“母亲”,文字便有了血脉,课堂便有了心跳。就像小薇画里那双布满裂痕的手,每一道纹路里,都藏着比任何修辞都动人的深情。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第九小学)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26日 第0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