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国家治理理念、制度逻辑和生动实践融入课堂,能够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逻辑关系,看清我国的制度优势和治理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这一重要论述启示我们,唯有从社会历史进程中来、到广阔发展实践中去,才能让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
百年大党的新气象
是“两个课堂”融合的强大力量
思政课教师应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历史演进出发,以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引导学生领悟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
学史明理,夯思想之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更好观照现实。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基本道理,增强学习和生活的主动性。思政课教师要帮助学生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学史增信,激奋进之志。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党史,既是一部奋斗史、发展史,也是一部创新史、自我革命史,更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思政课教师要通过讲党史推动学生增信心,坚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实现,坚定投身壮丽的现代化逐梦航程。
学史崇德,怀赤诚之心。党史富含立志明德的丰富内涵,凝结着先辈们矢志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事迹,体现着党的初心使命,是思政课教学的“富矿”。思政课教师要以党史教育学生明大德,珍惜来之不易的新中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引导学生守公德,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要求学生严私德,树立正确道德认知,持续锤炼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学史力行,展担当之为。讲好党史,是要教育学生站在未来高度看待历史,引导学生立足现实维度把握历史,涵养历史思维、增强历史主动,在党的伟大历程中更好地观照现实、洞悉未来。广大青年学生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必须强化担当精神,只争朝夕,不断奋斗,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新时代伟大变革
是“两个课堂”融合的坚实依托
思政课教学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
用权威数据讲活发展之变。思政课教师要以数据展示成就,引用经济总量增长、创新指数攀升、粮食连年稳产增产等权威数据,展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引导学生在今昔对比、中外比较中客观认识当代中国,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政课教师要以数据阐明道理,深挖数据蕴含的学理支撑和思想力量,讲好数据背后的道理,揭示中国道路成功的历史必然,引导学生始终坚定“四个自信”。思政课教师要帮助学生在研究分析中养成理性思维和借鉴态度,清晰认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借鉴国外有益经验。
用生动实践讲透治理之变。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治理功能,将国家治理理念、制度逻辑和生动实践融入课堂,能够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逻辑关系,看清我国的制度优势和治理优势。此外,思政课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和实际,灵活采取研学等方式,推动思政课堂进社区、走街巷、入网格,帮助学生在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中,亲身体悟、汲取治理智慧。
用鲜活叙事讲好民生之变。思政课教师要通过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让学生听起来“过瘾”、学起来共鸣、品起来有味。当然,思政课教师也要注意对学生的身边人和身边事进行提炼、升华,帮助学生形成反映事物面貌、本质和发展特征的规律性认识。
人民群众的新风貌
是“两个课堂”融合的生动图景
当今时代,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背后是无数的“人”起着关键作用。必须着眼时代所趋、发展所需、学生所盼,着眼于“人”、聚焦于“人”、铺展于“人”,让思政课更加生动具体、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向英模人物致敬。在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中,一代代中国人始终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奋勇向前、克难制胜。呐喊“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赵一曼,手书“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的焦裕禄,用最美的青春染绿塞外明珠的塞罕坝人,认准“老百姓脱贫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的李保国……思政课要为青年学生诠释榜样力量,激励他们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给青年才俊点赞。同龄人的榜样力量是最直接的。天宫、嫦娥、蛟龙、天眼、墨子、北斗等重大科技成果背后,都有青年身影。思政课教师应帮助学生从这些为国奋斗的青春事迹中产生共鸣、汲取力量,让广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挑起中国创新发展的大梁。
为平凡英雄喝彩。平凡铸就伟大,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在平凡岗位上拼搏奋斗、展现担当,书写不凡人生。思政课教师要讲好平凡与不凡的辩证关系,鼓励学生脚踏实地,用心把每一项平凡的工作做好,在每一个平凡岗位尽职尽责、发光发热,汇聚新时代中国不断向前奋进的青年洪流。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10日 第0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