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等智能设备为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社交互动等提供支持,但校园手机使用也引发人们对其影响学生注意力、身心健康等的担忧。最新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结果表明,数字设备使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学生学习。在此背景下,部分国家已经或正在考虑在学校实施手机禁令或者其他限制性措施。近日,欧洲学校教育平台发布最新调查报告,呈现比利时、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学生校园手机使用的影响、手机禁令实施效果以及屏幕时间管理的可替代措施。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普遍认为校园内的手机使用会对学生和学校整体学习氛围产生一定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降低学生专注力、影响学校整体学习氛围、影响学生社交互动和身心健康等方面。
对于是否应该限制或禁止在校园内使用手机,受访者基本持支持态度。具体而言,在小学阶段禁止校园手机使用获得74%的受访者支持,在中学阶段禁止校园手机使用有39%的受访者支持。关于校园手机禁令或限制令,受访者最常提及的积极影响包括增加学生间的面对面交流、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以及减少课堂干扰。同时,受访者还特别表达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41%的受访者认为限制使用手机可以减少网络欺凌,32%的受访者认为限制使用手机可以减轻社交压力。此外,31%的受访者认为限制使用手机会促进学生的体育锻炼。
报告提出,在学校实施手机禁令面临多重挑战,主要包括学生抵制、手机是实施数字教育的唯一可用设备、家长抵制和学生规避限制条款等。此外,25%的受访者提到,校园手机禁令可能会影响学生在紧急情况下与家人或外界的正常联络,也有受访者表示手机禁令可能涉及侵犯学生权利和学生隐私。
部分学校在探索校园手机禁令的可替代措施。其中,家长参与制定手机使用时间规定、学校提供更多体育活动和课外活动、鼓励学生自我调节以及在校期间实施“数字戒断”活动或“无数字屏幕”时段、通过课程或指南强化师生数字技能和媒体素养等措施,得到较多受访者支持。
总体而言,受访教师和学校对规范校园手机使用持支持态度,但全面实行手机禁令则可能会矫枉过正,尤其是在数字化教学越来越普及的当代课堂。因此,报告提出提高家长参与度、在课间活动期间推广其他活动、鼓励学生自我约束以及将数字素养纳入课程等可替代性方案,以降低手机使用对学生学业和身心健康的消极影响。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教育研究中心)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10日 第07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