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村小学校长,当我想表扬学生“扫地认真”时,除了“小红花”和口头夸奖,竟拿不出更实在的激励方式。期末评优也几乎被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包揽。面对传统激励机制的局限,我校创新探索“梦想超市”实体平台与数字化系统双轨驱动,构建起“五育”融合的积分评价机制,有效激活学生内生动力,推动教师评价角色转型,实现了从“管控”到“赋能”的教育治理升级。
我校探索构建“物质激励—精神成长—社会认同”三维模型,将抽象的发展目标转化为可量化、可感知的积分体系。在物质激励层面构建“梦想积分”兑换系统,开发12类68种实物与体验类奖品,包括科创实验材料包、非遗手工体验课、校园值周校长岗位等,覆盖学生多元兴趣,学生可自主选择即时兑换或累积兑换。在精神成长层面创建“成长护照”电子档案,通过课堂互动终端、运动手环等设备,实时抓取学生课堂参与度、体测数据、阅读时长等18项过程性指标,并生成“成长雷达图”,动态展示学生在品德修养、学业水平、身心健康等5个维度的发展趋势,每学期末形成《个性化发展诊断报告》。在社会认同层面创设“多元荣誉”表彰体系,设立“创意达人”“环保卫士”等23类特色奖项,每年表彰覆盖全校60%以上学生,并通过校园显示屏、积分公示墙、家校群等渠道公开积分榜与典型案例。
为落实这一模型,学校出台《学生发展积分管理规程》,明确学习探究、社会实践、艺术素养等八大领域32项积分标准,并形成教师端《积分采集工作手册》、学生端《成长积分使用指南》、家长端《家校协同积分手册》;开发“星火”智慧管理平台,做到课堂终端、移动端、物联设备的多终端数据采集,创设“虚拟梦想超市”,设置“积分银行”“成长基金”等金融启蒙模块,让学生沉浸式体验积分兑换;打造“积分生成性”活动体系,比如,在数学学科设置“问题解决积分”,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开放性试题;建立“积分合伙人”机制,家长参与学校志愿服务可获“协同积分”,学生在社区参与科普讲解、文物保护等活动可获双倍积分,相关数据同步至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允许通过志愿服务、创意提案等获取额外积分。
通过这些实践,我们实现了教育生态的系统性变革。学生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成长”,学生更加主动地申报社团项目、参与课题研究,形成了“人人有特长”的发展格局。教师也从“评价执行者”变为“成长设计师”,通过数字化平台,教师将更多精力用于个性化指导,班主任与学生谈心次数增加45%,师生关系满意度显著提升。学校治理也从“经验管理”转变为“数据驱动”,构建起“过程性积分(60%)+阶段性测评(30%)+特色发展(10%)”的多元评价模型,家长参与学校活动频次从每学期1.2次增至3.8次,学校被评为“江西省家校共育示范校”。
积分制管理不是简单的量化评价,而是通过制度设计将教育目标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参与的成长体验,我们将继续深耕“积分+”育人模式,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成长的点滴,在个性发展中感受教育的温度,真正让评价改革从只看重方法,转变为更关注成长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系江西省玉山县岩瑞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25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