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深井”小团队如何拧成一股绳

发布时间:2025-08-01 作者:胡展航 来源:中国教育报

  当下,部分学校实行的是“深井式”管理模式,即按照层级从上到下架构,层级严密。这种管理方式存在信息无法共享、缺乏沟通等问题,以致出现了一种“深井病”,即小团队从各自的视野出发,在深井中各自为战,这种现象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急需建设和完善现代学校制度。

  笔者认为,现代学校制度应以赋能为核心职能,通过组织结构变革、明确目标、信息共享、加强合作等给团队赋能,把垂直水平的指挥控制型的管理架构转变成网状的、灵活的、有韧性的有效团队组织。

  首先,从组织结构上减少行政职能机构和层级设置,因事设职而非因人设岗,形成网格化管理格局。笔者所在的学校成立了以党建工作为主要职能的党建办公室,以教师发展、课程建设、教科研开发、质量评价、信息技术服务为主要职能的教师发展中心,以学生发展指导、安全和危机管理为主要职能的学生发展中心,以保障学校发展为主要职能的后勤事务中心,这些中心和高中三个年级管理小组并列,直接对学校党委和校长负责。各中心职责由管理职能转变为指导、服务、检查、反馈、督导等职能,为年级的教育教学做好服务保障。年级管理小组的主管由各中心副主任兼任,三位副校长分管一条线并逐级指导。党委为决策层,学校各部门、年级为执行层,年级主管主任为年级组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年级把年级备课组、班主任和各个班级的小团队融合成一个大的团队,备课组与班主任团队交叉,班主任与班级科任教师交叉,小团队之间通过不同的组合产生了许多交叉集合。这样,原来在各自“深井”中单打独斗的小团队,通过团队交叉建立互信和目标共享,融合成一个大的整体。

  其次,打造互信和有明确目标的工作团队。团队成员必须全面了解团队情况和总体目标,只有明确团队共享的目标,才能实现共同成长。比如,高一新生入学碰到的最棘手的问题是如何与同学交往、适应高中学习,因此,明确班主任工作团队的总目标为指导孩子们学习正确的与同学交往的方式、尽快适应集体生活,同时帮助孩子们构建自主自觉的学习模式。当然,这些问题可能会出现一些突发情况,班主任要防患于未然,引导教育为先。通过互信和团队目标信息的分享,团队自身的调整适应能力得以提升。这不仅让成员个体受益,同时也会让团队中的其他成员从中获得可迁移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为消除教育集团内的校际壁垒,我们以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集团化办学背景下的学校变革研究”为依托,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参与的治理机制,强化团队共建,着力打造教育数字化转型时期适用多元学校类型的“政校智联—多元共治—生态共建—价值共享”现代学校治理共同体,最终形成基于价值共识的现代教育集团治理生态——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教育集团模式。

  最后,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互联互通,打破“深井”界限。现代学校制度特别强调组织内部人和人的互动。所以,设计协同的互动机制是未来学校组织创新最重要的领域。为此,我们统一了业务管理流程,召开行政扩大会议,由各部门主管介绍各自最重要的日常工作及各项工作的时间节点,提供各自管辖事务办理的标准化流程,装订成册,以工作手册的形式发给相关人员学习参考。我们还召开了学习分享交流会,邀请各年级的分管级长总结学期工作,讨论各自的工作思路、成效、反思及困惑,给下一个年级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指引。从学校治理的整体性来讲,学校各部门工作本身就不是完全隔离的,相反,彼此相互融合的程度越高,教育的效果越好。各部门、各年级的管理者充分发挥专长、相互补位,部门和团队之间打好组合拳,对学校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构建体系思维、全局意识,打破信息阻隔的壁垒,由信息控制转向信息分享,让组织内部变得更加透明,才能打造能够应变各种不确定性的团队。简言之,只有纵观统筹,方能全局规划。

  (作者系广东番禺中学党委书记、广东番禺中学教育集团理事长。本文系2023年广州市教学成果培育重点项目“从管理走向治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20年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128370]和广东省胡展航名校长工作室的研究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01日 第0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