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里经常发生很多令人惊奇的事。有个小男孩身体不太好,起初不想来幼儿园,没想到来了以后,竟爱上了这里,原因是他可以研究树叶、小草、泥巴等感兴趣的东西。有一次,他研究小池塘里的鱼为什么死了,得出的结论是小朋友们老是在池塘边高声说话,长期的噪声导致了鱼的死亡。
这个故事在幼儿园里流传了下来,每当谈及孩子给成人带来的“惊奇”时,很多教师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个小男孩。这个故事为何触动了教师的心弦,细细想来,原因可能是它打破了教师经验取向的惯性力量,撞击了教师的“惊奇之心”。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是忙碌的,且重复性环节很多,教师经年累月处理各种问题,或多或少都积累了保育和教育的可贵经验,并习惯于凭借这些经验去应对常规工作。但经验取向带来的问题是,教师往往会陷入惯性思维,无法对新问题作出准确判断,并采取有效行动。
有学者把教师分为三类:常识之师、科学之师、哲学之师。大体意思是,依据常理与基本判断力而实践,是常识之师的基本特征;过于依赖技术、方法而不问“道”只问“路”,是科学之师的生存方式;而成为具有“返乡”意向的求真意志者,是哲学之师的内在追求。由此看来,教师若想成为创造性的实践者,促成“自我”的出场,必须跳出经验的窠臼,超越常识之师和科学之师,走向哲学之师。
柏拉图认为,哲学起源于惊讶。亚里士多德也表示:人都是由于惊奇而开始哲学思考。“惊奇之心”对于教师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能使教师从盲目封闭的经验境遇里走出来,获得一种思想的解放。
我们常说,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艺术家,富有好奇心和创造力。拥有“惊奇之心”的教师,才能有觉察力地安住于当下,也才能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而不是扼杀孩子的兴趣。
有所幼儿园曾引导家长探讨“怎样成为不扫兴的父母”。其间,有的父母很苦恼,为什么孩子在幼儿园表达得那么好,回到家后却跟父母没话聊?有的教师就请家长反思:“你跟孩子对话时,是不是带有评判色彩,是不是一句话就聊死了?”反观在幼儿园,教师在与孩子对话时,总是会以真诚之心,问一句“然后呢……”从而引出孩子真诚的表达。
常怀“惊奇之心”,说到底是呼唤教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去与孩子的赤子之心不期而遇。我国学者姜勇、段青如在一篇关于童心哲学的文章中提出,童心哲学是真正“回到儿童本身”的新哲学。唯有将童心哲学作为教育学的第一哲学,教育学才会找寻到教育的终极真理、精神家园、光明大道。
其实,哲学并不玄虚、神秘,哲学所爱所求的智慧,是每个教师都具有的能力,哲学所问所思的问题,也是每个教师都经常面对的问题。珍视教师的“惊奇之心”,营造涵养童心哲学的教育环境,教师才能在庸常的教育生活中,找寻到自己的“道”,感受到神圣使命的牵引。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10日 第0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