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重庆市江津区几江幼儿园激活传统文化密码——

江水润童心 文化育未来

发布时间:2025-08-10 作者:本报记者 杨国良 通讯员 王瑶 来源:中国教育报

  每天清晨,当园歌《几水谣》的旋律裹着晨雾轻轻漫过校园,重庆江津几江幼儿园(以下简称“几江幼儿园”)的孩子们便踩着露珠,如一群扑棱着翅膀的雀儿,叽叽喳喳跃入这片浸润着巴渝文化的成长乐园。

  这所创办于1932年的老牌名园,历经90余载积淀,以“以文化人,启智养性”为核心理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血脉,让文化如江水般浸润童心,滋养出一代代兼具民族情怀与创新能力的“中国娃”。

  童言稚语叩响文化之门

  “黄葛树为什么在春天落叶?它是不是在给新芽写告别信呀?”5岁的朵朵仰头望着操场边的老树,小手拽着丁老师的衣角追问。在几江幼儿园,传统文化并非遥不可及的典籍,而是孩子们触手可及的生活体验。从二十四节气到民间游戏,从本土物候到人文民俗,幼儿园以“源活”课程为载体,将自然物候、传统技艺、人文民俗分为“物、象、造、作、风、雅”六大课程群,让教育回归儿童生活与文化本源。

  漫步园所,蜿蜒的“江水竹廊”上悬挂着孩子们用国画绘制的雾都诗篇,廊下的“月亮池”里漂浮着亲子共制的竹筒水枪,而操场边的黄葛树下则贴满了稚嫩却充满哲思的诗歌。

  5岁的轩轩这样感叹道:“假如这是一棵有记忆的树,它会记得自己何时发芽,何时长成真正的大树——就像我一样,从幼儿园的小苗长成小学生!”园长钟运红抚摸着树干笑道:“我们抓住童言稚语中的课程生长契机,不断延伸、拓展,逐步赋予文化底色。”

  传统游戏“长”出新智慧

  竹筒水枪、滚铁环、民间棋……这些承载着祖辈记忆的游戏,在几江幼儿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大(2)班的孩子们围坐在“匠人工坊”里,举着竹筒争论:“钉子卡住了!要不要试试用吸管当导管?”“不行!爷爷说要用盐水泡竹筒才不会裂!”

  教师王胤敏悄悄递上放大镜和游标卡尺。“试试测量竹筒内径,或许能找到新办法。”3天后,孩子们举着改良版“气压式竹筒水枪”欢呼:“我们发明了‘火箭’!”

  这种创新贯穿于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园以“提出问题—自主探究—交流总结—验证巩固”四步法为路径,结合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推动幼儿在解决问题中实现深度学习。例如,围绕“大雪”节气开展的“嘞是雾都”主题活动,孩子们通过观察雾的形成、对比雾与雾霾的差异,最终用诗歌、舞蹈、国画等多种形式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在幼儿园,孩子们可以分析雾霾监测仪的数据,又可以用艾草制作‘驱霾香囊’,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就这样产生了碰撞。”钟运红说。

  古城墙边续写“城门谣”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稚嫩的童谣声中,木匠李爷爷握着孩子们的小手,轻轻摩挲江津古城墙的砖缝:“瞧!这块砖上有200多年前的刻痕,比太爷爷的皱纹还深呢!”这样的场景在几江幼儿园已成常态。通过“小手牵大手”的课程模式,祖辈的口述历史、父辈的童年游戏与孩子的创新探索,交织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社区开放日上,大班孩子搭建的“会龙庄”模型在文化馆展出。刘奶奶掏出老照片:“这是我小时候的会龙庄,现在的娃娃们搭得比真的还气派!”这种代际互动延伸至家庭:清明节祖孙共制“艾草青团风筝”,端午节亲子挑战“龙舟积木竞速赛”,重阳节孩子教老人玩“AR九连环”……从“哪国的火箭更厉害”到自豪讲述“福建舰”“哪吒”的故事,文化如一条长河,川流不息。

  “唯有深扎文化土壤,才能培育出有民族归属感的时代新人。”钟运红表示。未来,几江幼儿园将继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头活水,发现童心的真与淳、善与朴、美与趣,让每一颗“中国心”如同黄葛树的新芽,在年轮里生长,向天空舒展。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10日 第0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