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AI赋能高校治理

是“工具革新”还是“素养变革”?

发布时间:2025-08-16 作者:丁月牙 张笑天 来源:中国教育报

  当今时代,人工智能(AI)赋能高校治理已成为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驱动力。随着AI参与高校内部决策制定、资源分配、教研管理以及外部互动的程度日益加深,AI赋能带给高校管理者的不再是单纯的工具应用革新,而是一场融合了技术工具应用和教育价值引领双重需求的数智素养变革。

  AI赋能高校提升治理效能

  2025年6月,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求是》发表《把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提出“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推动以智助学、以智助教、以智助管、以智助研,探索未来教育新形态”。在全球范围内,AI正被广泛应用于高校资源配置、教学安排、学生管理等方方面面,传统行政业务处理正在被“申请—智能审批—实时反馈”的极简流程所取代。AI赋能下的高校治理,过程变得更加透明可溯,治理效能得到显著提升。

  目前,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已架设AI试验场,支持“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育治理、科学研究”四大类10项相关服务,多所知名高校在内网平台部署了AI智能工具。全国多个省份建成省级教育数据中心、数字驾驶舱、数据大脑等数字平台。2024年4月12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了首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名单,确定首批18个“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2024年11月14日公布了第二批。首批中北京大学的口腔虚拟仿真智慧实验室的建设和应用、清华大学的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试点,第二批中中国人民大学未来课堂AI智能助手等,既有前沿高校的“大模型+课程”创新实践,也有AI助教、智慧实验室等尖端应用,覆盖智能教学、虚拟仿真、知识图谱、学业预警等全场景。可以说,人工智能正在深度嵌入高校管理全领域。在AI的辅助下,高校治理从单一的内部流程管控,开始转向系统内、外部的数智生态协同治理。

  克服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矛盾

  技术是把双刃剑。AI赋能提高了高校治理效能,带来诸多管理红利,也随之衍生了数字形式主义、治理弹性缺失、技术依赖等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AI带来的技术工具理性和教育场域固有的人文价值之间的博弈,急需引起我们的重视。高校治理的核心是“育人”,需兼顾创新、包容、公平等多元要素;而AI工具着眼于数据的挖掘、处理和分析,追求的是标准化和效率最大化。技术的无价值理性,导致其本身难以承载教书育人过程中的价值观引导、情感支持、社会化等人文要素的隐性需求。二者之间,如果处理不当,极易产生矛盾,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克服。

  其一,警惕技术化倾向与教育人文价值坚守之间的矛盾,始终关注教育的人文属性。鉴于AI的高效性,有的高校管理者容易按照“线性思维”的逻辑,将复杂的教育实践简化为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可能会忽视情感体验、价值塑造等维度,将育人简化成数据处理的工具性流程,难以回应数字化背后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情感交互。

  其二,厘清标准化治理与个性化发展之间的矛盾,保障育人实效。AI工具的数字技术逻辑强调标准化的数据采集、评价和应用,但可计算、可预测的数据往往忽略人的独特性及其发展的不可预测性,以历史数据为训练基础的AI技术,可能阻碍新兴知识的产生和创新思维的培育,甚至消解教育场域特有的学科特性和个体差异。

  其三,辨识数据开放共享与安全合规之间的矛盾,谨防风险。数据孪生是AI参与高校治理的重要资源,但高校场域相关数据的应用边界仍不明晰,无规范的海量数据收集和开放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数据泄露或滥用风险。

  从革新工具应用到数智素养变革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化解冲突矛盾、突破核心困境的方式之一就是推动高校管理者对AI赋能从“工具革新”到“素养变革”的认知升级。人工智能的技术浪潮正引发高等教育领域的范式革命并深刻重塑全球高等教育格局,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以科技创新推动学术范式、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全方位变革。我们应提升素养、建立规范,善用人工智能工具。其中,提升素养是本,建立规范是用。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提升素养方面,数智素养已成为当前高校管理者履职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管理者能否在技术参与中同步人文关怀、在数据流动中守护育人价值、在数智赋能中坚守教育情怀。因此,AI赋能绝非冰冷效率工具应用需求的革新,它带给高校管理者以数字工具承载教育理想、情怀和价值的一场数智素养变革。

  这场变革的关键在于,推进高校管理者从认知水平到思维方式再到伦理价值取向三位一体的整体转型和持续优化。在数智素养认识层面,以价值理性引领工具理性,高校管理者不仅要掌握AI应用、大数据分析等硬技能,还要强化文化承继、价值引领等软实力,要具备大局意识、全局思维的大视野,确保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在高校治理思维优化层面,树立系统思维,在AI工具应用中嵌入人文关怀和约束,为治理预留弹性空间,避免“一刀切”,实现“技术规制”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也就是协调好“数治”与“人治”的互补关系。在数智伦理责任的担当层面,需充分考虑AI参与治理对教工师生权益、教育公平和社会价值观等的影响,在释放AI潜在价值的同时,筑牢数据安全和教育主权的防护屏障,实现技术参与“开放性”与安全合规“约束性”的辩证统一,确保AI始终服务于教育的初心和根本目的。

  数智素养变革的终极指向,是助力高校管理者在悦纳工具、善用工具、超越工具之后,再度回归价值理性。AI作为提升治理效能和决策效率的辅助工具,有其强大优势,但无法替代人类自身对教育本质的洞察和关怀。这并非对工具理性的否定,亦非偏倚价值理性的赞歌。二者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唯有协调联动、同频共振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各自的作用和功能。因此,高校管理者需以“价值之尺”量度“工具之尺”,使AI真正成为拓展治理边界、洞察教育规律、承载教育理想和实现教育价值的脚手架,而非消解教育本质的解构力。这将是一场静水深流的革命,我们也终将赢得从工具革新走向素养变革的胜利,在数智时代的治理版图上,擘画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文明新坐标,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作者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丁月牙系该院进修一部主任、研究员。本文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24—2025年度重点课题“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高校中层管理干部履职能力建设研究”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16日 第0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