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立足乡土 校本育人

——山东省博兴县整体规划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5-08-25 作者:孙长军 来源:中国教育报

①店子镇第二小学的学生在西红柿大棚进行研学。

②兴福镇村魏小学开设剪纸课程,引导学生感受剪纸文化的魅力。图片均由学校提供

  ■ 孝文化教育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使孝亲意识融入日常,让感恩、尊敬长辈成为习惯

  ■ 对传统吕剧进行改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以吕剧呈现身边趣事、课本中的故事或家庭场景

  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好校本课程的作用?山东省博兴县利用独特的地域资源优势,将乡土文化融入校本课程体系,按照“一校一品”策略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指导各学校依据校情找准着力点,突出特色,差异化发展,不同学校互相借鉴,从而提升区域内教育发展整体水平,形成优良的育人环境和教育生态。

  从资源整合到育人增效,博兴县以多维度乡土资源为内核的校本课程建设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红色课程:赓续基因传薪火

  博兴县位于滨州市东南部,是一方红色热土,滨州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就诞生在吕艺镇高渡村,“八四”农民暴动震惊齐鲁,红色基因在此代代传承。

  博兴县博奥学校建立数字化红色资源库,收录文物3D建模200余件,系统开发“红课链”课程群,将党史教育、国情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入全学段课程体系。“红色精神解码”等课程运用VR技术还原长征场景,打造“沉浸式党史课”,累计开发校本教材12套。学校邀请“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担任“精神导师”,与学科教师协同授课;设计“重走初心路”研学线路,组织“童心向党——参观高渡红色教育基地”“学习老渤海精神”等系列研学实践活动;孵化“红色文创工坊”等社团,在创意制作中深化乡土红色文化体验;开展“我为家乡写红色档案”项目式学习,累计形成实践报告560余份。

  抗日战争时期饱经战火的耀南中学暨渤海日报社印刷厂旧址、从耀南中学走出的红色军旅作家黎汝清的故居,距离庞家镇第二小学都很近。学校建设了“黎汝清书院”,让学生们在充满文化气息的书院中沉浸式阅读红色书籍。学校精心打造了“党史文化墙”,在“开学第一课”“一年级入校启智礼”等重要活动中,以文化墙为依托,打造室外党史知识课堂,定期举办党史知识竞赛、主题班会、征文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教育。

  1932年建校的店子镇第二小学,是博兴县第一个民族解放先锋队的诞生地。学校开设党史教育课程,邀请革命先辈的后代讲述先辈们的事迹;举办红色歌曲比赛、红色读书会、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等活动;组织学生前往“星火筑梦”红色展馆、红色利蔡展览馆、双拥亭等地开展研学,让学生触摸那段峥嵘岁月,感受红色力量。

  孝文化课程:传统美德润心田

  始建于清康熙四年的董永祠就伫立于博兴县董家村东。祠堂四梁八柱间绘有二十四孝图等精美壁画,历经300多年风雨,承载着深厚的孝文化。位于董永祠附近的博兴县第七中学积极营造孝文化校园环境,在道德与法治、班会等课程中巧妙融入孝文化内容,为学生讲解孝道经典故事,阐释孝文化内涵;布置孝亲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亲情;开展孝文化主题征文、绘画比赛,为学生提供表达平台;评选“孝亲之星”,以身边榜样激励学生见贤思齐,形成人人学孝、人人行孝的良好风气。

  湾头中心小学结合全国道德模范人物事迹评选,打造“孝美”乡土文化课程,通过“一廊两墙十一室”孝美文化建设,校园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孝美氛围。“孝亲向美、智学向美、尚健向美、艺学向美、爱劳向美”的孝美课程,呼应“五育”并举育人要求,弘扬传统美德。孝文化教育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使孝亲意识融入日常,让感恩、尊敬长辈成为习惯。学校还借助“孝美”文化推动师德师风建设,通过政策报告宣讲、师德师风演讲以及“孝美好教师”“感动中心孝美人物”评选等活动,引导教师树立良好形象,塑造高尚师德,提高育人水平。

  书画课程:翰墨剪纸铸乡魂

  博兴县寨郝中心学校有着悠久的书法教育传统,学校秉持“一笔一画写好字,一生一世做真人”的培养目标,精心编写校本教材《快乐学书法》,与语文课程接轨开展教学。学校每月召开书法教学专题会议,日常教学形成了一套特色习字安排:每天清晨,教师到校后用粉笔书写一首古诗,放置在教学楼门厅展示架,开启一天的墨香之旅;下午设“新字一刻钟”,学生在教室练字,教师在办公室练习钢笔字。教师严格执行习字盯辅制度,借助“果果习字”软件为学生讲解示范。学校还建立了学生习字段位等级测评制度,依据课标的具体要求制定评价标准:低年级侧重书写态度与习惯培养,关注基本笔画和结构把握;中高年级兼顾书写规范流畅与审美个性发展,注重激发学生书写兴趣与信心。

  兴福镇村魏小学结合当地剪纸文化开设特色课程,让学生在一刀一剪间,感受线条与图案交织的美。为保障剪纸课程的教学质量,学校邀请专业剪纸艺术家、传承人培训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剪纸工作室、展览馆,让他们近距离感受剪纸艺术魅力。

  吕剧课程:尊老爱亲传良善

  博兴县吕艺镇是山东代表性剧种——吕剧的发祥地之一。吕剧蕴含孝老爱亲、诚信善良等积极价值观念。博兴县第一小学对传统吕剧进行改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以吕剧呈现身边趣事、课本中的故事或家庭场景,推动吕剧的传承。

  京博希望小学的吕剧课程也颇具特色,学校各班每周一节吕剧课,聘请县吕剧团专家、民间艺人入校指导,还成立吕剧特色社团,为热爱吕剧的学生搭建学习与表演的舞台。

  此外,博兴县第一小学还承办了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全国戏曲之乡暨吕剧进课堂特色教育现场会”并分享经验。京博希望小学先后荣获第一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山东省模范希望小学等荣誉称号。

  乒乓课程:小球旋转启新程

  博兴县实验小学自1973年建校就大力发展乒乓球运动,为国家培养出山东省首位全国乒乓球冠军唐诚,世界冠军曹臻、姜华珺等众多优秀人才。学校针对不同年龄与基础的学生,分阶段设计课程内容,校园中乒乓元素无处不在。校园中的冠军墙不仅是荣誉的展示,更是课程思政的生动教材。以世界冠军命名的班级(如“陈梦中队”“刘国梁中队”)将冠军精神融入班级文化建设,让学生从冠军故事分享中汲取力量。

  学校将乒乓球融入课间韵律操,学生人手一拍,在锻炼中提升身体协调性;每周一节乒乓球课,从握拍姿势、发球技巧到脚步移动、战术策略,教师通过视频教学、动作示范、一对一纠正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每月至少组织一次乒乓球对抗赛、挑战赛,增强学生的竞争与团队意识。

  劳动课程:田园躬耕铸品行

  博兴县第五小学以劳动基地本真园的“五园三区”为依托,构建独具魅力的“本真”校本课程。“五园”包括百蔬园、向日葵园、中药种植园、蔬菜创收园、花卉培育园。学校依循二十四节气、植物生长特性与光照需求,对每个区域进行科学规划。学生在园里上劳动课,全程参与选种、播种、施肥、浇水、除草,细致记录蔬菜等植物的生长全过程,体会劳动的辛苦与收获的快乐。“三区”包括棉花种植区、功能拓展区和成果展示区。学校还设有专门的劳动教室,利用本真园采摘的蔬菜,开设手工、烹饪课程,让学生在动手中掌握基本生活技能。

  学校毗邻博兴县顾家老粗布市场,老粗布质地柔软、透气性佳、耐用且无静电,承载着劳动人民数千年来的智慧。劳动周里,学生带着在本真园采摘的棉花走进市场,请专业人士讲解老粗布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材质分类等知识,指导学生用旧式纺车将棉花纺成线,操作老式织机制作老粗布。这样的劳动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更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守护非遗的意识。

  纯化镇中心学校则以纯化镇4个管区、32个村庄命名,建设实践园,开设“励志远行”乡土课程,带领学生探寻村庄、村碑、作物,了解家乡的红色历史与企业发展,让他们铭记乡土之魂,树立建设家乡的远大理想。

  (作者单位:山东省博兴县教育和体育局)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5日 第0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