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尹晓军 通讯员 曲倩倩)在甘肃省白银市一处农田旁的厂房内,机器转动声与淡淡的“酒糟香”交织。仅需3小时,成吨的尾菜、畜禽粪污便转化为黝黑细腻的有机肥,直接装车运往田间。
这是兰州大学绿色材料研发中心“沃土再生”团队的技术成果——多元有机废弃物协同高效处理技术(RRT技术,即快速处理技术)的产业化场景。“过去处理一吨尾菜需要30天,现在只需喝杯咖啡的时间就搞定了。”团队负责人刘伟生教授说。
技术突破:“分子剪刀”实现废弃物绿色转化
据统计,甘肃高原夏菜产业每年要产生数百万吨废弃菜叶。传统处理方式如焚烧、填埋或自然堆肥,不仅效率低下,还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刘伟生说,要实现农业废弃物的高效绿色化处理,必须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研发全新的技术和工艺。
“多元有机废弃物协同高效处理技术”是“沃土再生”团队的核心成果。团队核心成员黄延盛介绍说,该项目技术核心在于自主研发的纳米复合催化剂,由天然凹凸棒石改性而成,通过与生物酶、模拟酶的复合,像一把“分子剪刀”,能快速切断有机物分子链,从而快速降解有机废弃物中的复杂成分。
据团队技术数据显示,利用RRT技术可以将废弃物的绿色转化处理时间从传统堆肥的15至60天缩短至3小时,总养分和有机质的转化率高达99%以上。“传统堆肥像‘自然界的慢炖’,我们是‘分子级爆炒’,整个处理过程无废水、温室气体产生。”团队核心成员武银朝形象地比喻技术原理。
产业化路径:“多点开花”催生农作物提质增效
为实现技术产业化落地,团队形成了一套从实验到产品落地熟练的动态协作机制。黄延盛介绍,团队采用“一事一策”分工模式,依据具体项目目标需求,结合成员当期能力优势进行角色分配。
同时,与相关企业合作,将实验室技术逐步落实到中试和产业化阶段。团队核心成员刘姣兰说,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优化了催化剂的配方和工艺流程,还通过持续优化催化剂配方与生产工艺,研制出模块化处理设备。
为更好地验证RRT技术生产的凹凸棒复合微生物肥(RRT有机肥)应用效果,团队在全国多地建立示范基地。目前,农作物提质增效技术已在甘肃、湖南、山东、四川等十余个省形成示范效应。经系统化验证,该技术在辣椒、西红柿、枸杞等十余类经济作物中展现出显著应用价值。
刘伟生表示,通过系统优化作物生理代谢,在保证增产的基础上,同步实现重金属消减、营养物质富集和商品性状改良三大突破,为农产品的品质升级提供了可复制技术范式。
双重效益:“碳减排”带来实实在在收益
“传统填埋法处理1吨废弃物,碳足迹高达753公斤二氧化碳,堆肥法有451公斤,焚烧法也有376公斤,而我们的RRT技术仅产生18.81公斤。”刘伟生介绍,通过团队多年潜心研发,成功将污染物处理后的碳足迹缩减至原来的1/40。
这一技术突破,意味着在处理农业废弃物时能够显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也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环保的处理方式正在兴起。
此外,RRT技术在经济层面也显现出令人瞩目的表现。从团队的财务报表上,可以看到一组令人振奋的数字:投资100万至150万元的28立方米设备,单批次3小时即可处理15吨进料,产出11.55吨有机肥,每批次毛利高达1万多元;按年产量269吨计算,年毛利超过2000万元。
刘伟生表示,团队将进一步拓展产业链,将技术推广到全国,实现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不断跨越,让技术在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5日 第0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